南方一所大学中一群学生“不务正业”,在学校中成立协会养花种菜做“农夫”的行为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的人支持,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这在干嘛?做这些事有什么用?你们是想把自己培养成“职业农民”嘛?这就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我想,反对话语中最多的那条,恐怕就是“做这事儿有什么用了。”是的,也许确实没有用,我猜种花的“同志们”中真正想当农民的恐怕没有,应该也不是刻意去学习种花技能的,那么他们做这件事确实没啥用!可是,“无用”就一定没有必要做吗?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有无相生”的观点。举个例子,我们若建一幢房子,实际上用的是水泥,砖瓦构成房子的建架结构。然而,我们所居住的,抑或是买房卖房所计算的,却是其中空的部分。所以建房子即将实心的“有”化为了空虚的“无”,而此中显然“无”比“有”更加重要。所以“无”“有”总是相伴相生的,就比如当去刻意想学好某一项技能,而且也成功地做到了,这称之为“有”。而你学习这项技能时所用的新方法,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别人一起的交流技巧等,你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可它就是你没有追求的,“无”的那一部分,显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我们大家应当学会辩证地去看待“有”与“无”。如果仅仅追求“有”那是万万不行的,如此下来人会沉溺与自身的快节奏中,心浮气躁,所以“无”必不可少。
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看一些清新的散文是“无用”;在疲于工作追求金钱时放下公文包去旅行是“无用”;在无止境的出差,赴远方学习中抽空去照顾自己所爱的人是“无用”……但当我们放下激进的心态,去思索一番的时候,这些,真的是“无用”吗?显然答案是:不是。
如果为“有用”而活,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过于功利,我们就只能浸在“追求、得到、追求、再得到……”的令人兴奋一时的死循环里。生命的美好绝非仅体现在“成就感”上。一个人终会有他追求不到的东西,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但一个人应当完善自己的精神及人格。
事实上,“有”更多代表着物质上的享受,而“无”则是精神上的。在现在这个时代,两者均不可或缺,但是人们往往更重视前者,而易于忽略生命中的点点“细节、忽视了生活的美好,迷失在功利中……任何事都必“有用”,精神上的满足更能令人愉悦。
“无用之用”,自有深意!
相关阅读
1 旋转木马的圆圈
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转了一个大大圆圈,终点,原来还是我的起点...... {小学,蒲公英的夏天} 眼前忽然闪烁起小学时倔强的性格,对一切的不服气。辗转多个学校,记忆最深的却是那个最 【查看全文】
2 做更好的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的丰富。 ——题记 在我们成长的青春里,总会遇到优秀得耀眼的人,我们不停追赶,却总是匍匐在他们的影 【查看全文】
3 等你轻声呼唤我我的青春如同蒲公英对自己的寂寞,追逐得无怨无悔。 生命是一场豪华的角逐,有些人乐此不疲,有些人毅然退出,冷眼旁观。而我,则绕着生活边缘漫步,从容不迫。 黑暗给了我黑 【查看全文】
4 老车夫生活已经让我们麻木,很少有什么事情能感动我的心。看着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大赚人们的泪水,可是生活依旧平淡,没有什么可以叫我们动心。 供暖改造弄的家里乱糟糟的,加上家由于 【查看全文】
5 我知道300字我知道你热情开朗 我知道你喜欢唱歌跳舞 我知道你不甘寂寞 我知道你默默地想着心事 无论你在哪 都被我永记在心 我知道你的眼晴 向远方遥望 我知道你是一个 非常善美的女子 我知道 【查看全文】
6 责任550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乃至对国家的责任。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学生徐砺寒在骑车上学途中,不小心碰坏了一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