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呓语高一优秀作文


  残月,朔风,银霜。

  孤云,逝水,青冢。

  他在历史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看遍花开花落,望尽云卷云舒。《文化苦旅》中的他曾于道士塔惨白的墙壁石像前悲恨难言,曾在莫高窟瑰丽的色彩、精妙的舞蹈间震撼失魂,亦曾于都江堰苍茫喧嚣的激流面前肃然惊叹。阳关雪的浑郁悲凉,江南小镇的清雅秀丽,沙原隐泉的静默沉思,白莲洞的生命探索,都被他深深地凝望过。他边想边走,走的又黑又瘦,走过依依烟雨,红尘紫陌。

  《文化苦旅》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大地上的山重水复、莽莽苍苍,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骨气与精魂。

  书中寂寞的天柱山,风雨里悲怆的天一阁,九天霜月下开阔的狼山,我虽均有所耳闻,却皆未曾涉足,唯有《五城记》中的开封我去的最为频繁。

  印象最深的,不过是街边灌汤包肆意泛滥的香气,不经意间余光瞥见的古色砖墙,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的戏剧的唱念做打、百态人生,处处可见一个历经过种种风雨的古都的洒脱。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这是书中对开封的描述,贴切到无以复加。

  宋时的风骚与绝艳,被永远的装帧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是当昔日的繁华褪去鲜妍的色泽,戏散后的厚重底蕴终于显露了出来。风尘纷扰过,荣辱成败皆化为过眼烟云。身如古树不惊,心似繁花艳照。

  开封文化的保存,是中国的幸运,可是亦有不少古都和遗迹,被不断的修缮,失去了自身的优雅和绝代。

  传世的檄文不再,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慷慨的遗恨不再,只剩下几座可凭吊也可休息的萧瑟亭台。

  历史的震颤不再被期待,只剩下凛然安坐的崭新景点供人游玩。

  有时候修缮变成了悲哀,因为文化被扭曲。可是有时候,文化还来不及被扭曲歪解,就化作了虚无尘埃。

  让我们的记忆回到那个火光冲天的一八六零年,重温如血的记忆。

  英法联军踏着纷飞的炮火冲进东方国度的天堂——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终于,燃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映亮了所有国人挂在脸庞上的血泪,也灼伤了中华文化的灵魂。

  中国的文化之魂在滴血,干涸成斑驳的红色,最终化为沉默的须臾。中华文明和平、非攻、拒绝远征等原则,在圆明园繁华的旧时残梦里,变成了苍白的嘶哑声。

  它是历史狠狠碾压过,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空隙。

  如今它只剩下几根残断的石柱,一片颓败的废墟,就那么沧桑的伫立在中国的首都,成为了北京城最具有历史感的文化遗址之一。

  试想,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那么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和历史的感悟都不见了。以为抹去了前世的耻辱和旧梦,其实都只是化作了今日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挟带着这些废墟走向新的时代。

  无论是对遗迹的保护和修缮,还是对废墟的悔恨和反思,都应小心翼翼的契合着“文化”的度,理性对待。

  感慨万千,蓦然回首,原来文化的苦旅上,他一直在风雨兼程。不由得心生疑问: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能够造就这样直触人灵魂的作品?究竟是怎样的人能够用行动将文化诠释至此?

  原来,他是余秋雨。

  二十岁时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他所写的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摹者众多。

  这样一个在年长后将世界上最恐怖的地区一一走遍也不怕的人,在年轻时,也不曾惧怕过王洪文的喽啰、样板戏的霸权,还有禁止开追悼会的命令,这一份勇敢造就了余秋雨先生人格上的不屈与坚韧,也渗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他将历史和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的反思、追问。

  可是他怎么能将文化和历史紧密契合且写的如此深刻而鲜活呢?这源于他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他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试着回答。

  学理的严谨,生命的深意,大地的厚重,古典的奥妙,文化的身影在它们当中若隐若现。学理上,是他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对“利玛窦说”的诠释,是他在对话博科娃女士时对“中国威胁论”的否定,是他在中兴大学礼堂中向市长的建言。生命上,是谢晋小儿阿三磨损的淡去的眉,是黄佐临先生的慷慨赴国难,是巴金老先生上通过后对“讲真话”的诚挚呼吁。是大地碑文的质朴,是古典苏子的潇洒。

  文化如此鲜明的存活着,它是爱,是善良,是希望。文化不灭,中华不死。

  难道单有理解便可以了吗?不,还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功底作为基石。那么,我们需要多读书。

  书乃众妙之门,读一本好书,更是对灵魂的洗涤、文化的沉淀,且我们恰风华正茂,正是奋发读书时。

  阅毕,终于明白——

  《文化苦旅》如一盏清雅苦涩的茶,品得人感慨万千:保护,悔恨,遗憾,继承,前进;

  《何谓文化》似一棵苍劲的常青树,不言不语,却道尽了真实虚假,撕破了鬼魅混沌。

  品《文化苦旅》与《何谓文化》,共思文化情。


相关阅读
1 梦在脚下

幽深的大海呼唤着希望,湛蓝的天空催生着成熟,海阔天空,是我所梦。但是心中亦有一盏炽烈的明灯,光亮刺痛我迷蒙的眼睛,它告诉我:梦在脚下。 杨柳依依,春暖花开。真是一条 【查看全文】

2 带着那份平凡的幸福出发

心中的烦闷重重积压在胸口,连星期天的时间也那么不自由。 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家小面馆。 店面不大,但却收拾得很干净,让人感觉很舒服。 由于错过了买早餐的高峰,所以这家小 【查看全文】

3 爱书说的750字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吸引着不同的人。有的人爱花,有的人爱树;有的人爱画,有的人爱琴,而我却爱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诚挚的朋友。 书可谓是包罗万象,种 【查看全文】

4 秋天的味道

每一座城市都有Ta的味道,而江南水乡最值得回味的一定是大闸蟹了。到了这个季节,这里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蟹香味,如果和当地人擦肩而过,似乎都会嗅到从Ta身上释放出来的蟹的气 【查看全文】

5 怀念的

丝丝的忧伤,伴随着雨的哀愁。雨下的那么重,同时也刺痛了我的心,独自坐在位置上,看着同学们的嬉笑打闹,感受着自己带来的孤独,仿佛自己永远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太多的美 【查看全文】

6 根之颂

也许,一切的一切,来源于那个绿色的梦,来源于那个最初的绿色希望的追求。 只因为那个绿色的梦和希望,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把心灵深处的纯真托给了森林,把美丽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