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

发布时间:2018-02-19 00:00

  欧阳修所好未衰惟饮茶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欧阳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窜斥流离。晚年他作诗自述,欲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却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

  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他精通茶道,并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有褒有贬,不过褒要多于贬,他在为蔡襄《茶录》写的后序中说:鞍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祐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添预,至今藏之。北那时小龙团茶鞍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所以贵重非常,以致鞍手持心爱不欲碾,有类弄印几成笟北。反复传玩到饼面上已被抚摸得显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试。难怪后来唐庚在《斗茶记》中对欧阳公此举颇不以为然地评说,吾闻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自嘉祐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景佑三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夷陵作县令(今湖北宜昌)。当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所新房。欧阳修把寓居命名为“至喜堂”,取“至而后喜”之意,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其中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欧阳修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相交深厚,两人皆爱品茶,经常在一起品茗赋诗,互相对答,交流品茗感受。一次在品茶新茶之后,欧阳修赋诗《尝新茶呈圣喻》,寄予梅尧臣,诗中赞美建安龙凤团茶:“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诗中对烹茶、品茶的器具、人物也有讲究:“鞍泉甘器洁天色好,坐是拣择客亦嘉。”可见欧阳修认为品茶需水甘、器洁、天气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缘,再加上新茶,才可达到品茶的高境界。梅尧臣在回应欧阳修的诗中称赞他对茶品的鉴赏力:“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他晚年辞官隐居后,在诗文《双井茶》中,以茶品讽喻人品,讽刺那些世俗之人,认为君子之质犹如佳茗,即使被人谈忘,其幽香犹存,本质不变。

  继陆羽《茶经》论水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欧阳修也写下是论茶水的专文《大明水记》,其中对《煎茶水记》中将天下之水排名不足信,认为陆羽的论水之理比较正确:“羽之论水,恶淳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及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欧阳修一生,仕途前后四十一年,起起伏伏,但其操守始终如一,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样,不会动摇。


相关阅读
1 欧阳修三上读书的故事

你喜欢在上厕所的时候阅读吗?其实不只是普通人喜欢在厕所阅读,厕所阅读乃至创作也是很多名人与作家都有的习惯。清人曾经写过一厕联:成文自古称三上,做赋于今过十年。何为 【查看全文】

2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 试题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整理了《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试题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 欧阳修 【查看全文】

3 古代诗歌阅读欧阳修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 【查看全文】

4 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与翻译

欧阳修的《七贤画序》千年以来都被人们所称道,是一篇值得深究的杰作。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与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七贤画序》 欧阳修 某1不幸,少 【查看全文】

5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

秋声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给大家搜集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浣溪沙诗词阅读及答案

今天小编推荐的是“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