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画眉鸟》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28 00:00

  这首诗《画眉鸟》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反映了诗人欧阳修的感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欧阳修《画眉鸟》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赏析一

  这首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乌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乌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首追求人生自由的颂歌。诗中既有浓郁的济味,又有深邃的理趣。堪称一首真正的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有:

  首先,情、景、理三者结合.理趣盎然。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二句言理,理不离景。而景和理又都体现并贯穿着诗人赞美大自然和追求自由的充沛热情,这种热情洋溢在全疗的字里行间。使情、景、理三者融合。既不离诗的特质,又富有意趣情韵,使诗味和理趣熔于一炉、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其次,以物喻人,寓意深远。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画眉乌,实际上是在写入。诗中以“金笼”喻官场,以鸟“锁向金笼听”,比喻官场的受束缚和不自由;又以鸟在“林间自在啼”,比喻摆脱官场后的自由和快乐。采取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蕴含丰富,寓义深远,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乌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这样, “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二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相关阅读
1 感言欧阳修的诗歌大全

欧阳修诗歌篇一:欧阳修诗词赏析答案 欧阳修诗词赏析答案 1、《玉楼春》 答案:①.诗人在词中着力渲染了妻子对夫君思念的愁苦之情。②.作者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 【查看全文】

2 醉翁亭记全文意思 欧阳修

关于醉翁亭记全文意思是怎样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全文意思,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学习和掌握醉翁亭记的知识点。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查看全文】

4 欧阳修经典名句整理

欧阳修经典名句积累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查看全文】

5 诗歌鉴赏: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赏析

诗歌鉴赏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仅散文写得好,也留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诗 【查看全文】

6 有关欧阳修两首使辽诗赏析

在我所读过的咏辽诗歌中,我最喜欢欧阳修的一首七绝《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和另一首五言《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在我的散文《春,你离我还有几步之遥》中,曾引用过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