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过碛》全诗真实、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体现出作者低迷困惑的心情。
过碛⑴
黄沙碛里客行迷⑵,四望云天直下低⑶。
为言地尽天还尽⑷,行到安西更向西⑸。
【注释】
⑴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
⑵黄沙:指沙漠地区。唐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诗:“虏云连白草, 汉 月到黄沙。”
⑶云天:高空。《庄子·大宗师》:“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直下低:往下低落。
⑷言:说。
⑸“行到”句:此沙漠当在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以东,故有此说。
【白话译文】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之职。此诗当作于他这次出塞赴安西途经沙漠之时,时间大约在天宝九载(750年)。
【赏析】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拓展阅读:《送严诜擢第归蜀》(作者:岑参)
送严诜擢第归蜀
作者:唐·岑参
巴江秋月新,阁道发征轮。
战胜真才子,名高动世人。
工文能似舅,擢第去荣亲。
十月天官待,应须早赴秦。
【注释】
①阁道:栈道。此二句写前一年秋日严由蜀地赴长安应试。
②天官:指吏部。唐时新及第进士由吏部授官。
③秦:指长安。
相关阅读
1 《逢入京使》岑参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 【查看全文】
2 《暮秋山行》岑参岑参的《暮秋山行》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构思新奇巧妙,意境幽远凄清。 暮秋山行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⑴。 苍旻霁凉雨⑵,石路无飞尘。 【查看全文】
3 岑参经典言名句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1、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 【查看全文】
4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岑参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仿佛胸臆流出,耐人咀嚼,情韵无限,为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⑴ 一身从远使⑵,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 【查看全文】
5 岑参简介岑参的边塞诗主要风格是诗句有着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而他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下面就是岑参的介 【查看全文】
6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岑参岑参的《因假归白阁西草堂》把迷惘而又感伤的情怀,表现得更为婉曲而又深沉。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