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⑴
北风卷地白草折⑵,胡天八月即飞雪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⑷。
散入珠帘湿罗幕⑸,狐裘不暖锦衾薄⑹。
将军角弓不得控⑺,都护铁衣冷难着⑻。
瀚海阑干百丈冰⑼,愁云惨淡万里凝⑽。
中军置酒饮归客⑾,胡琴琵琶与羌笛⑿。
纷纷暮雪下辕门⒀,风掣红旗冻不翻⒁。
轮台东门送君去⒂,去时雪满天山路⒃。
山回路转不见君⒄,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⑿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⒀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⒁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扯。
⒂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
⒃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⒄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拓展阅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
迷离的烟雾兜起了大漠的荒凉。犀利的北风携着积攒了一年的冷峻,荒败了枯草的结局。八月,大漠的八月拭去了炎夏的记忆,荒诞地飘起了皑皑白雪。僵冷四溢的胡天,白雪弥漫的大漠,一曲离歌,在无言中奏响着。
远古的夜,湮灭了诗人太多断肠的旧梦。塞外边,飞雪天。夏日的天扬起了残冬的雪,飘扬依稀的微雪苍茫了大地,呼啸的寒风荡起了诗人亘古不变的梦幻。是他故土的梨花,有绽开了笑颜么?
伸手捧住那缕白雪的惨淡,皎洁的晶莹,谱写了幻冬的完美,也唤醒了尘封已久春日的回忆。仍是在那离别的初春,仍是在那梨花纷飞、芬芳四溢的时节,离别萦绕的哀伤奏成一曲哀怨缠绵的离曲。带着这些怅惘与迷茫,他带着游子孕育的伤感,踏往前方的遥远……
如今,又是送别友人的时节。
天未老,地未老,但衰败的确实诗人历尽沧桑的心。
白雪飞扬的八月,恰如梨花绽裂的时节,同是离歌,奈何此曲多了那么一些豪迈与壮阔?
暮雪压不下远征的雄浑的士气,寒风吹不倒昂首飘扬的红旗。远方,诗人的挚友在风雪摇曳中渐行渐远,离别的音符在刹那间化为漫天的飞雪,伴随着友人远行……
踏过天山路,将离别哀愁汇成天山上冰封的湖泊。朝东远眺,漫漫夜空,浓浓瑟雪,蓬松的雪地,是否也曾留下故人的思念与祝福?
山路回环,万水千山,寻觅千载,大地也不曾留下故友的身影。那一份牵挂,终究还是要埋葬在厚厚的化雪了。
依依惜别,深深眷念。萌动的心扉回忆着曾几何时那份真挚的友谊。尝着分离的苦楚,诗人望望远方的路,积雪还未来得及磨灭远行的足迹,浅浅的踏痕,是否有属于着分离的苦楚,诗人望望远方的路,积雪还未来得及磨灭远行的足迹,浅浅的踏痕,是否有属于故友的一个呢?
离歌,令人断肠的离歌仍是无情地奏响在天山下的大漠。
诗人独自站立于风雪摇曳中,倾听风雪的低吟浅唱,回味着离别的苦楚。于是才谱出了泣血的千古绝唱——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相关阅读
1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翻译及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 【查看全文】
2 岑参各个人生阶段的诗引导语:岑参生逢盛唐,又曾两度出塞。八月飞雪,角声吹寒,黄沙万里,月照凉州,边塞风光的苍凉瑰丽,留下很多名作,他的诗作各对应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一起来看看。 1.下面 【查看全文】
3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其中这首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全诗如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查看全文】
4 岑参读音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他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去考究,而对于岑参读音,人们存在着争议。 岑参读音 笔者用拼音输入 【查看全文】
5 岑参诗歌“奇丽”的具体表现引导语:悲壮奇丽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那么关于岑参诗歌中的奇丽,是怎么体现的? 奇丽 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 【查看全文】
6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引导语:《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诗文辞藻华丽,雍容华贵,寓贬于褒,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寄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