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高适

发布时间:2017-05-28 00:00

  岑参与高适乃是盛唐时期两位齐名的大诗人,都以边塞之作蜚声文坛,一向相提并论。

  高适,字达夫,《旧唐书》本传说他是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新唐书》则说是渤海郡人,这些都是所谓“郡望”,亦即历史上该姓氏出过若干显贵高官和文化名人的地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籍贯。实际上他是洛阳人,一个低级官僚的后代。高适青少年时代曾随他父亲到过现在的广东、福建一带;二十岁时到首都长安寻找出路,当过一段“京漂”以后,发现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回了故乡;不久东迁至宋(今河南商丘),躬耕于梁园废墟,其间曾多次外出漫游,到过现在的河北、辽宁、山东、安徽、江苏的许多地方,混迹于渔樵、士兵、隐士、赌徒之中,也同不少中、低级官员往还;后来又曾一度寓居于淇上,仍然经常外出漫游,与李白、杜甫以及一批地方官均有交往,但他本人始终没有体制内的正规身份。一直混到五十岁,高适才得到一个陈留郡封丘县(在今河南)县尉的职务,总算是进入了官场。

  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什么人来管他,高适养成了热爱自由、不拘小节的作风。以及关心弱势群体、敢说敢骂的侠士豪情。他当了封丘县尉以后深感不能适应,逢迎长官欺压百姓这些事他做不来,遂作诗大发感慨道:“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封丘县》)

  高适是一位草根政治家,很喜欢高谈政治,尤其善于从战略角度考虑重大问题,有所谓“王霸大略”(《旧唐书》本传)。一个专注于宏观问题的人,一般总是不耐烦也不善于处理微观琐事,而县尉恰恰是专门要做琐事的,所以干了不长时间,高适就从这里逃离,跑到陇右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兼河西节度使(驻凉州,今甘肃武威)哥舒翰将军的幕府里去效劳,在河西呆了三年。

  唐代的节度使可以自行征辟僚佐,不少士人由此开辟自己的道路。到边疆去干事业找出路,在盛唐时代很有吸引力,哥舒翰当时声望很高,杜甫也曾希望到他手下去工作。

  高适的不少作品涉及大唐王朝的东北、西北两处边塞。先前他在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年(732)期间曾北上蓟门、营州,在燕赵一带漫游多时,很可能还直接从过军,虽然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出路,但大大增加了他对东北边塞,对那里的军队特别是其下层的了解。天宝八载(749)至十一载(752)担任封丘尉期间,因为送兵的关系,他又去过幽州边塞,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如《燕歌行》等等,大抵与东北边塞有关,关于西北边疆,入河西幕府后高适也写过不少诗篇。

  高适比岑参年长十多岁,成名较早,在殷?编选的当代优秀诗歌选《河岳英灵集》(以天宝十二载为下限)里,高适的边塞诗代表作已经入选,而岑参还没有写出什么边塞诗来,他这时还只是以描写风景和其他题材见长。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王朝带来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却给了高适一个施展其政治才略的机会。他先是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兵败后追随玄宗入蜀,与这位已经老糊涂了的皇帝直接对过话;稍后他“南出江汉”(《谢上彭州刺史表》),北上彭原行在,向新上台的肃宗皇帝汇报情况,面陈机宜,在抵制诸王分镇、防范永王?谋反这些重大问题上立了大功。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军事指挥是完全必要的,高适的意见切合时宜,非常地符合国家的利益和肃宗的心愿,于是他被破格提拔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驻扬州),一下子进入了高官的行列。

  由于受到小人的谗毁,高适在扬州没能呆多久。后来他改任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在四川,他直接介入和领导了西南边境对吐蕃的斗争。分析宏观的政治问题,充当高级智囊,高适确有他的一套,而处理具体的军政事务则非其所长,这就是《旧唐书》本传说的“言过其术”。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他更多地顾及弱势群体的当下利益,而对于国家长远利益的思考有时则不免会受到干扰。

  高适自知不善于做具体工作,要求调回中枢,遂入朝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唐代诗人中担任高官并且封侯的,似乎只有高适一人。可惜他回长安不久就在永泰元年(765)正月去世了。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岑参祖籍南阳(在今河南),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新旧《唐书》皆无传,而他的家族背景却要比高适显赫得多。在并不算远的先辈中,岑家先后出过三位宰相,除了曾祖父岑文本以外,其伯祖父、堂伯父两代宰相都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栽掉了;岑参的父亲虽然当过两任刺史,但死得过早,所以到他这一代,家族的中衰之势已十分明显了。岑参背着一个沉重的家族包袱,非常热衷于重振家声,光大门楣,在他的作品中感慨家世、希望升迁的调子唱得很高;这同高适那种热爱自由、张扬个性的格调颇有差异。

  岑参于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出仕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样冷冰冰的闲散微官同他的人生设计相去太远了,不久他就弃官出走,到边疆去寻求远大的发展:他把家属留在长安郊区的家园里。

  岑参先后两次出塞,前一次在天宝八载(749),他抛弃无聊的小京官,跑到老远的安西四镇节度使(驻龟兹,即今新疆库车)高仙芝幕府去,呆了近两年;第二次在天宝十三载(754)再次出塞,到北庭节度使(驻庭州,在今新疆吉木萨尔之北)封常清幕府去,呆了将近三年。岑参走得比高适要远得多了。他那些优秀的边塞诗主要是他后一次远赴天山北路时创作的,

  岑参第一次出塞时,官职比较卑微,又不大适应边疆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此时创作的诗中虽然也生动地描写了前所未见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多有思乡之泪,佳作不算多。第二次就不同了,封常清将军先前曾与岑参一起在高仙芝幕府任职,其人文武全才,升迁很快,对老同事相当礼遇;岑参本人的官职遂颇有升迁,此时他不但已能适应边疆的生活,且情绪相当高涨。其时北庭辖区内形势稳定,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战事,却不断取得某些对于外族小小的胜利,于是岑参不仅情绪高昂,而且得以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饱览天山南北的大好风光,写出了更多极富特色的边塞诗,其中充满了奇异的景色和浪漫的豪情,《走马川行》等一批佳作成了“盛唐气象”的著名代表作。

  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被调回去保卫长安,他没有带军队,回到内地后临时招募了一些新兵,这样的乌合之众自然不堪一战,兵败后封将军作为一只替罪羊被玄宗诛杀。失去依附的岑参不久也回到内地,因老朋友杜甫等人的推荐,得以进入尚在流动之中的肃宗朝廷,担任一名谏官、等到肃宗回到长安、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太喜欢提意见说真话的岑参很快被外放为虢州长史。他先前设想过的在边疆或朝廷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并获取高位的金光大道是走不

  通了,不禁大为失望,常常在诗里提到打算归隐,但这不过是发牢骚的意思,岑参是不可能归隐的,只不过觉得当一个州郡佐吏实在无聊之极罢了。

  后来岑参被调回朝廷,多历沉浮,最后当过几任郎官;永泰元年(765)出为嘉州刺史,由于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之乱,一时无法到任,于是就在朝廷派往蜀中解决问题的杜鸿渐将军幕府中呆了不少时间,杜鸿渐位高而无能,岑参在这里没有做成任何事情;稍后他到嘉州就任,期满后没有得到新的任命,想回长安家园又回不去,悬在半空中备受煎熬,大历五年(770)初病逝于成都客舍,享年不到六十岁。

  岑参重振家声的目标没有实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则取得很高的成就,陆游甚至说他是“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卷二《跋岑嘉州诗集》)。这在他是不幸还是幸运?

  高、岑以边塞诗著称而且齐名,但他们两位颇有异同。

  相同的是,高适、岑参二人都亲自到过边疆,有着丰富的见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遂与过去那些仅凭想象写边塞诗的人完全不可同曰而语。


相关阅读
1 岑参 《赵将军歌》

岑参的《赵将军歌》完美表现了赵将军的英勇善战。全诗语言朴素生动,场面旷远开阔,情调欢乐昂扬。 赵将军歌⑴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⑵。 将军纵博场场胜⑶,赌得单 【查看全文】

2 边塞派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岑参的边塞诗。 岑参 【查看全文】

3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其中这首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全诗如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 【查看全文】

4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引导语:《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这两首诗。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 【查看全文】

5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手法多样,结构严谨,抑扬顿挫,情调激昂,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⑴ 轮台城头夜吹角⑵,轮台城北 【查看全文】

6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