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交行》杜甫

发布时间:2015-01-31 00:00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杜甫诗鉴赏:

  此诗约作于天宝中作者献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作者饱尝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滋味,故愤而作此诗。

  诗以“贫交”为题取意。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云覆雨之间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因此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世风淡薄如此,人们还是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

  (刘峻《广绝交论》),实则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虚假情谊极度憎恶的态度。

  现实既已令人失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

  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态度,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评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弃如土”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一以概之的尚古斥今未免失之片面,但从中也可见诗人的愤慨之情何其深重。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引王嗣奭语)。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起句惊挺,绘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相关阅读
1 《月圆》杜甫

月圆 唐代/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释】 ①梁武帝诗:慅慅孤月帷。 ②何逊诗:寒江复寂 【查看全文】

2 《石壕吏》杜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 【查看全文】

3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导语:杜诗对于叙事主体的成功运用,尤其是我是同作者结合在一起的我―他―他们的转换流动存在,使得中国叙事诗歌传统中分离的诗和史在社会历史与个人体验之间找到了较好的结 【查看全文】

4 鉴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下面是诗歌原文及鉴赏。(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查看全文】

5 杜甫是怎么死的

诗圣杜甫究竟是如何死的?杜甫死因之谜,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圣,称 【查看全文】

6 杜甫《南征》诗歌鉴赏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