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蜀
杜甫
五载客蜀郡,
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
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
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
何必泪长流!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诗人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写了这首以“去蜀”为题的诗。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本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
次联说,当前到处兵慌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我难道不知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如今他人亡职歇,还呆得下去吗?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怎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
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x,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岂有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只短律耳,而六年中流寓之迹,思归之怀,东遊之想,身世衰颓之悲,职任就舍之感,无不括尽,可作入蜀以来数卷诗大结束。”(《读杜心解》)。
相关阅读
1 《杜甫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 【查看全文】
2 杜甫唐诗《哀江头》赏析《哀江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前半首回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半首感伤贵妃之死和玄宗出逃,哀叹曲江的昔盛今衰,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 【查看全文】
3 杜甫《赠花卿》《赠花卿》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 【查看全文】
4 杜甫《江亭》《江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江亭》赏析: 这首诗表面看 【查看全文】
5 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 【查看全文】
6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