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杜甫

发布时间:2015-03-02 00:00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大致与《梦李白二首》同时。诗中设想李白已到汨罗江边。

  前四句应题目中的“天末”,从自己方面写,后四句应题目中的“怀李白”,从李白方面看。前四句明写秋天(“凉风”、“鸿雁”、“秋水”),后四句明提文章(“文章”、“投诗”)及诗人屈原(“冤魂”、“汨罗”),不仅描写有中心,就是取材也相当集中。

  “凉风起天末”, 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李白:

  我这里已是秋风飒飒,那么身为“逐客”的友人,在这悲凉的秋日,究竟“意如何”呢?诗人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想到了惟一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信。但是“江湖秋水多”,山高水阔,这一句中包含着对“鸿雁几时到”的否定性回答。诗的前四句由凉风写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最后归结到“江湖秋水多”。这一句不仅说明对收到书信的不抱希望,而且以“秋水多”暗示李白前途坎坷,从而引出了以下四句。

  五、六句对李白横遭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是激愤,是不平;“魑魅喜人过”所表达的则是指斥,以及对友人的叮嘱。七、八句中的“冤魂”、“汨罗”由“文章”、“魑魅”而来。屈原也是千古文豪,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放逐江湖,投水而死。屈原与李白的遭遇不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最好说明吗?“共语”、“投诗”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的遭遇有极其相似之处。“冤魂”指屈原,“投诗”指李白。屈原已逝,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且以屈原如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性质。


相关阅读
1 杜甫《客夜》注释及写作背景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 【查看全文】

2 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鉴赏: 《春夜喜雨》抒写 【查看全文】

3 杜甫诗词《登高》的诗意赏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 【查看全文】

4 杜甫诗词《倦夜》的诗意赏析

《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前六句写夜晚景色,后二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总结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黄生评此诗云:前幅刻画夜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词《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的诗意赏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 【查看全文】

6 杜甫《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