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诗文解释:
清秋将军幕府井边的梧桐已有了寒意,独自宿在江城,蜡烛微弱快要烧完了。长夜中的角声悲凉,就像自己伤心地自语,天上的月光虽然美好,但有谁欣赏呢?战乱不绝家乡的音讯都断绝了。已经孤单地忍了十年困苦的生活,勉强谋到份差事暂且求得平安。
译文2:
冷清清的秋夜,幕府庭院中的梧桐树显得非常凄寒。我独自在江城的府舍中,出神地注视着那烛光,蜡烛正在渐渐烧残。漫长的黑夜,角声呜咽,如在倾诉世道的悲凉;中天的明月,月色清盈,却无人去欣赏望观。在风烟战乱中的苦度着岁月,又担心路上太艰难。唉,只身漂泊异地,已经忍受了十年,姑且勉强移住栖息一枝吧,以维持生计求得暂时的平安。
词语解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永夜:整夜。
伶俜:孤单。
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
永夜:整夜。
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指时间推移。
伶俜(pīng):流离失所。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强移:勉强移就。
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
诗文赏析:
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诗人留宿幕府,心境悲凉,对国家充满忧虑,对自己的漂泊生活深感苦闷。全诗首尾照应,意境深沉。
此诗作于764年(广德二年)秋,当时作者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诗中抒发的感情还是伤时感事,表达出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正是始终压在诗人身上的愁苦使诗人无心赏看中天美好的月色。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
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清代方东树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诗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杜甫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论》,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他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相关阅读
1 杜甫典故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王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玄宗 【查看全文】
2 杜甫诗《大雨》原文注释及翻译作品介绍 《大雨》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23首。 原文 大雨 作者:唐·杜甫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 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 风 【查看全文】
3 杜甫的一生杜甫一生,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坎坷。35岁以后,在长安多年求官不得的待业状态,得官之后不久即被迫辞去,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关中京畿地区闹饥荒,粮价 【查看全文】
4 春望 杜甫《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赏析: 1、《春望》有 【查看全文】
5 杜甫《夜宴左氏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夜宴左氏庄》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词之一。《夜宴左氏庄》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净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使诗篇透着隐隐的生气和散着丝丝的野趣 【查看全文】
6 潼关吏杜甫翻译原文《潼关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2首。《潼关吏》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