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王命》阅读答案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16 00:00

  公元七六三年八月四日,杜甫的知己房琯死于阆州僧舍,他于九月由梓州赴吊,此诗即在阆州时作。这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见《旧唐书·代宗纪》)。便是此诗的历史背景。

  王命

  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

  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

  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

  注释:

  ⑴王命,这里指王朝的命将、命官。《诗经》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等语。

  ⑵汉北,汉水源之北,即上举诸州地。巴西,原为郡名,此犹言川西。

  ⑶此二句承“汉北”。上句言战则无功,下句言和亦徒劳。埋,埋没。血埋,极言将士战死者之多,骨断,骨折。是说使臣鞍马往来,骨为之折。《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广德元年四月,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于吐蕃,为虏所留。”诗当即指此事。

  ⑷此二句承“巴西”,下即专言四川。栈,栈道。牢落,形容被烧栈道的残破。大概为防吐蕃深入而自行烧断。坛,将坛。汉高祖曾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按自七六二年七月严武去蜀后,蜀多变乱,杜甫思得严武再镇蜀,但事殊渺茫,故有“苍茫”之感。杜甫《八哀诗》云:“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又《诸将》诗:“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就都是称美严武的。

  ⑸汉武帝命唐蒙通夜郎(汉时南彝国名,今贵州西境),蒙擅自“发军兴制”“转粟运输”,民多逃亡。武帝因遣司马相如使蜀,相如作《喻巴蜀檄》,向巴蜀人民说明,那都不是朝廷本意。杜甫切盼唐代宗能注意镇蜀的人选,盼望之切,故至于恸哭。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当时吐蕃大举入侵汉北、巴西。②坛:将坛。汉高祖曾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恸哭望王官”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分析。(2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出两种并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敌人入侵,栈道烧断,将才难得,蜀地陷于战乱之中,诗人盼望朝廷能派来得力的治署官吏,盼望迫切,所以“恸哭望王官”。(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2)①比喻。“汉北豺狼满”一句运用比喻,把敌人比做豺狼,写出了敌人的凶狠。②用典。“苍茫旧筑坛”一句运用汉高祖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盼望朝廷任命忠臣良将的愿望。

  赏析:

  前四句:“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描写了吐蕃步步紧逼,官军连连失利的情况。在边境,入侵者如狼似虎,取河西,陇右之地,鲜血淹没了将士的铠甲,出使的大臣在马鞍上伤亡严重。西川节度使高适奉命于雪岭(又称西山)松,维,保三州设防,军情正急。后四句:“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继续写吐蕃入侵后的惨状和心情。忧愤地望着新近被烧毁的栈道,茫然地看着原来修筑的庙坛,深深地回忆着当年蜀国的教训,真想当着朝廷派来的王官大哭一场。

  这结果是谁造成的?是朝廷的腐败无能,是国家的衰败迹象。作为爱国诗人的杜甫,通过这首诗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阅读
1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唐诗鉴赏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诗鉴赏 【查看全文】

2 杜甫《南征》阅读答案附赏析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 【查看全文】

3 杜甫 《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 【查看全文】

4 杜甫的中心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 【查看全文】

5 《望岳》杜甫

【作品简介】 杜甫的名篇《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查看全文】

6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

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