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很忙”事件的评议

发布时间:2015-07-11 00:00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今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3中杜甫画像进行的“再创作”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并由此引发网络热议与集体围观。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手涂鸦?

  【主打观点】

  孩子们的信手涂鸦只是娱乐

  今年春天,诗人杜甫忽然火了起来。网络上,他的画像疯传,都是经不知名的高手、低手加工过的“角色扮演”版。

  我在大学中文系讲了几年杜甫研究,不少朋友提醒我关注此事。有些,是想跟我分享这桩突如其来的趣事。有些,善意地劝我别把“恶搞”放在心上。还有些朋友,觉得我有必要和他们一起表示愤怒。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图片,我的第一反应是笑。回想当初自己的课本,也有好多类似的创作。可惜每次毕业,课本随之灰飞烟灭。那些“作品”要是留到现在,与这批杜甫新装作个对比,或许还能做一篇《从课本恶搞看时代变迁》之类的文章。

  我不知道这批图片的来历,从风格和手法看,其显然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是某位学生朋友,随手把自己的涂鸦发布到网上,不期然引发的连锁反应吧。那位原创者,大概很讨厌啰里啰嗦的杜甫,也可能对讲杜甫的老师不太感冒,再或许,根本不在意什么杜甫,只是被画家蒋兆和的名作激起了二度创作的欲望。无论哪种可能,我都理解。我也做过中学生。那时的我,和他们一样,太需要好玩儿的东西了。如果课堂课本不能给,我就自己弄一个出来。

  这本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事。有些严肃的朋友,认为没那么简单。他们从中看到的,是对经典的亵渎,是娱乐的泛滥。于是,作为讲授杜甫因此对“诗圣”负有责任的教师,我便不笑亦不能了之了。

  与有趣却不高明的图片相比,我倒对朋友们的愤怒更感兴趣。他们认为经典是不能亵渎的,创造了经典的伟人当然更不能亵渎。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杜甫是个伟人。但若作个采访,问问他们杜甫伟大在何处,多数中的多数,只怕无言以对。

  对许多人而言,坚信一个人伟大,不是因为了解,恰恰因为不了解。“伟大”像是一枚标签,一旦贴到某件物品上面,便成了不可更改的定价。至于为什么“伟大”,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

  恕我直言,因伟人遭受“亵渎”而愤怒者,未必比“亵渎”伟人者更了解伟人。他们的愤怒,只是源自一个古老的信念:神圣者不可侵犯。连带的,凡与神圣者相关之物,都是不可侵犯的“圣物”。

  然而,凡有圣地、圣人、圣物,必有禁区。空间有禁区,不许靠近;思想有禁区,不得质疑;伟人、圣人的象征之物,也成了禁区,不得胡写乱画。在一些朋友的潜意识里,杜甫的画像就属于这种不得触碰的禁区。

  其实,对所谓“圣物”开些并无恶意的玩笑,未必真是亵渎神圣。真正的亵渎,是随意封神造圣并且垄断对神圣的解释权,是对各种造神行为不假思索地接受。

  也有朋友提醒我注意娱乐的危险。他们说,如果任凭此类毫无意义的娱乐泛滥,会消解孩子们的敬畏之心。

  我绝对认同敬畏之心的重要价值。但有意思的是,娱乐同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所蕴含的幽默感常常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某些人努力维持的“伪神圣”化为无形。

  归根到底,孩子们信手涂鸦的“恶搞”只是娱乐,无伤大雅。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对这类娱乐的道德审判。因为即使是不自觉的道德审判也预设了这样的前提:未经允许,不准娱乐。

  娱乐的泛滥,未必消解神圣;娱乐禁区的林立,只会制造太多迫人敬畏、禁人思考的伪神圣。

  我热爱杜甫,并非因为他是“钦定”的圣徒。

  【众评众议】

  作家北村:恶搞杜甫很快乐吗?真有点看不下去了。戏谑严肃事物,模糊边界,这不是反智狂欢又是什么呢?

  记者孙XX:杜甫涂鸦现象,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才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播种下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而不是无聊感。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许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网友:我对杜甫的敬畏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天赋,更在于他经历战火沧桑后人格的升华。杜甫的伟大,不需多言,面对这样的知识分子,我实在不觉得那些“杜甫很忙”的恶搞有什么才。看过西方人恶搞政客,听说过俄罗斯人给普京穿女装,没听说过到处传播屠格涅夫的涂鸦。书写深刻的民族性,揭示底层辛酸的文字都是他们内心流淌的血。


相关阅读
1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在字里行间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的情感呢?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 【查看全文】

2 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事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 【查看全文】

3 杜甫《日暮》译文及赏析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今天小编跟读者们 【查看全文】

4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译文及赏析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带来的关于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词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大家!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 【查看全文】

5 杜甫唐诗《咏怀古迹·其五》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 【查看全文】

6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的绝句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