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九日》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2015-07-23 00:00

  《九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写作者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全诗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九日》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 “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相关阅读
1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 【查看全文】

2 杜甫诗歌中的浊酒意象

中国文化纵横几千年,源远流长,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甘醇的酒香,这酒香中氤氲着的是祭祀者的虔诚,是有志之士的慷慨激昂,是青年才俊的雄才大略,是失意者的惆怅失落,是 【查看全文】

3 杜甫全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生平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查看全文】

4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三首》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三课时教读。大体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课时;(2)《石壕吏》用一课时;(3)实践活动(对偶练习、改编短剧并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课时。具体建议如下: 1.由于 【查看全文】

6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词鉴赏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