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2015-07-20 00:00

  《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第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蕃,而回纥 、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职守。第三首叙述洛阳连遭安史乱军焚毁,后史部降将拥兵割据,诸将又不知屯田务农,自储军食。后两首则“道南中”及西蜀之事。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第五首则有感于蜀中将帅平庸,起兵作乱之迭起,因而追思严武镇蜀才略。

  《诸将五首》(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赏析】: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事有相类,所以引譬。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一个“独”字,意味尤长。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烦而至”。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 “岂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 (《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阅读
1 杜甫的象征

伟大的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当然,这一定义不仅仅是为他个人所准备的,用在与他对称的地球的另一半,中国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杜甫身上,同样 【查看全文】

2 杜甫《哀王孙》

《哀王孙》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 【查看全文】

3 《彭衙行》杜甫全诗赏析

《彭衙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年)忆昔避贼艰难之际得孙宰顾遇,感荷厚意而作。诗中展现诗人尽室逃难之景、颠沛之状及故人晋接之情,读之如罹其难。以下是小编分 【查看全文】

4 杜甫简介50字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关于杜甫大家知道其生平吗?下面来看看! 杜甫简介50字一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 【查看全文】

5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译文及赏析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当时杜甫与广文馆博士郑虔同游何将军山林,故作此组诗。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杜甫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 【查看全文】

6 《丽人行》杜甫唐诗鉴赏

《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原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