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故乡为河南巩县,属于中原之地,又因先祖的关系,自称少陵野老,也表现出京城的特殊感情。同时,杜甫漫游一生,早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祖国河山,走遍大江南北,安史乱起,随难民一道逃亡,经陇南、越秦岭,抵巴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四方民俗,天下朋友,均在其传神诗笔得到真实记录。地域所涉,诸凡秦、晋、齐、鲁、吴、越、楚、蜀、巴、梁、赵、幽、蓟、关外、辽东、西域、北庭、吐蕃、回纥、西南夷风土习俗皆入其诗。对于中原即所谓邦人、都人、邑人之外同属于统一秩序中四面八方之人,则有东人、北人、边人、胡人、野人、巴人、蜀人、秦人、晋人、吴人、楚人,杜甫亦一视同仁地平等看待,基本不带狭隘的地方偏见,客观地描绘其共有的人性情感及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特点与差异。作为生活在多民族国家的杜甫,对江山一统、民族和谐、睦邻友好的观念也由此得到充分具体的体现。
一、广泛结交各族朋友,平等相待
杜甫和睦平等民族观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他广泛结交各族朋友,数量众多,且不乏深交。在具体交往中,平等相待,完全看不到所谓夷夏之大防的观念。
在杜甫诗中所反映的少数民族人物中,有几位元姓家族,据《 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记载:“元氏出自拓跋氏… … 世为鲜卑君长。平文皇帝郁律二子什翼犍乌孤。什翼犍,昭成皇帝也,始号代王。至道武皇帝(拓跋珪)改号魏。至孝文帝(元宏)更号元氏。”可见其少数民族血缘。元氏后裔积极学习中原汉族文化,参与文化建设,不乏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与杜甫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结即为其中之一。
颜真卿《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使君墓碑铭》称元结为“后魏昭成皇帝孙曰常山王遵之十二代孙”① 。常山王遵与道武皇帝拓跋珪同辈,皆为昭成皇帝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传六世而为孝文帝,《 北史》 卷三《 北魏孝文帝纪》 载:“太和二十年(496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元氏”(《魏书》 卷七《 高祖纪下》 同)。另外《 资治通鉴》 卷百四十《 齐纪》 六载:“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元结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 年),比杜甫小7 岁,二人是否结交相识,尚需求证,但杜甫与元结的唱和却成为文学史中的一段佳话。
那是在唐广德二年(764 年)五月,元结赴湖南道州刺史任,此时道州刚刚经历去年岁末一次大的战乱,乱兵烧杀掳掠,百姓流离失所,“人无十一,户才满千”。元结到官未久,诸使又屡下征求符牒二百余封,若失期限,则将领罪贬官。元结在矛盾之中作著名的《舂陵行》 诗,诗中写道:“州小经乱亡,遗民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树皮… …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表明其宁愿待罪削职,也不愿扰民盘剥诛求的心态。并上表请求免租税,得到代宗皇帝许可,侵扰者也为之退兵。又作《贼退示官吏》 云:“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去鱼菱,穷老江湖边。”其愤时爱民的真挚情怀溢于言表,令人肃然起敬。②元结作此诗时,杜甫尚在蜀地,三年之后,即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杜甫于夔州瀼西读到元结之诗,非常感动,产生强烈共鸣,挥笔写下《同元使君〈舂陵行〉》。
诗前有序云:
“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 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德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委)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
诗中高度评价元结其人其行其诗。“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同时表达对元结思想的认同:“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最后再次申明唱和之旨:“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王嗣奭《杜臆》 评此诗曰:“公作此诗,盖同声之应也”, “亦欲救世,诗人闻而兴起,故诗序云,‘知我者,不必寄元'”,“‘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此篇中吃紧语,公与元相契在此。使居官者人人有此念,天下治矣”③ ,可谓深得其意。
杜诗中有“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一句,宋人特地在道州州治修筑“粲粲亭”,取杜诗诗意以作纪念,而杜甫与元结相通的心志情感,又一起融会成中国古典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和忧国忧民精神,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堪称中华多民族文学共生的灿烂奇卉。
杜甫另有一首《 送元二适江左》,《 全唐诗》于题下注云:“一本原注:元结也。考次山集,未尝入蜀,亦未尝至江左,且与后注应孙吴科举不和。迨非是。”可见其诗曾被误认为是赠予元结的,学者们均以辨其非。然元二是何人,则尚待考证,《杜诗详注》卷十二引朱注:“《王右丞集》 由《送元二使安西》,疑即此人”,实际上也缺乏进一步证据,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从“风尘为客日,江海松君情”,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等句看出杜甫对这位元姓朋友的关心。
此外,杜甫在夔州期间还屡屡有诗赠另一位元姓友人,先后作《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诗。据仇注:“ (杜)公昔曾与元同曹,故曰曹长。”④ 岑仲勉先生指出其注释之误,据唐李肇《唐国史补》考订曰:“尚书丞、郎相呼为曹长”⑤。杜甫曾署工部员外郎,可见其似为杜甫故交。从第一首题目即可见出其关系亲近和谐,第二首诗末云:“寒流江甚细,有意待人归”,写杜甫对故人相见满怀期待,也可见其情谊非浅。其第三诗云:“山木抱云稠,寒空绕上头。雪崖才变石,风幔不依楼。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则可看出二人交谈甚合。所谓“喜留心王室者,尚有同志也”。
相关阅读
1 杜甫《归雁》全诗翻译赏析
《归雁》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寄托了深切的乡思,并流露出对朝廷的系念和对国事的关心。全诗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先赋后兴,独具特色。 归雁 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 【查看全文】
2 杜甫《对雪》全诗翻译赏析对雪 唐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名句: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是借咏雪,写陈陶 【查看全文】
3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一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 【查看全文】
4 杜甫《饮中八仙歌》古诗原文赏析及诗意翻译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的名句读杜甫的诗,领略其情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诗的名句,欢迎大家阅读! 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万 【查看全文】
6 杜甫《彭衙行》唐诗鉴赏导语: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