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出自杜甫的《垂老别》。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1)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2)身独完(3)!
投杖(4)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5),长揖(6)别上官(7)。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8)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9)壁(10)甚坚,杏园(11)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12)!
忆昔少壮日,迟回(13)竟(14)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5)。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6)!
弃绝蓬室居,塌然(17)摧肺肝。
【注释】
(1)垂老:将老。
(2)焉用:何以。
(3)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即活。
(4)投杖:扔掉拐杖。
(5)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6)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上官:指地方官吏。
(8)孰知:深知。
(9)土门:在河阳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0)壁:壁垒。
(11)杏园:在今河南极县,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2)端:端绪、思绪。
(13)迟回:徘徊。
(14)竟:终。
(15)丹:红。
(16)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17)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有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在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创作背景】
《垂老别》是杜甫著名的组诗《三吏》和《三别》六首中的一首。它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和其它五首一样,都是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唐王朝九节度的六十万大兵溃于邺城这一特定的危急时期,和自洛阳以西至渔关这一特定的后方地带,杜甫根据他的所闻所见所经历写成的。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相关阅读
1 杜甫《哀王孙》
《哀王孙》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 【查看全文】
2 杜甫《南邻》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 【查看全文】
3 杜甫五言律诗赏析——空囊【原文】: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释】: 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 【查看全文】
4 《野望》杜甫唐诗鉴赏导语: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 【查看全文】
6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译文戏为六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