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马诗的诗史性特色

发布时间:2016-05-09 00:00

  导语:早期豪迈奔放,中期苦闷彷徨,晚期沉郁顿挫。咏马之作为大家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犹如一座挖不完的宝藏。

  我们可以将其咏马诗视为他“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以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为界,试着将其咏马诗分为安史之乱前、中、后三个时期来谈一下它的诗史性。

  一、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封建秩序井然,到处呈现着“太平盛世”的景象。此时的诗坛也受其大环境的影响,展现了一种阔大、雄放的风格,即所谓的“盛唐气象”。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中,如沐春风,再加上年少气盛,所以此时的咏马诗也是意气风发,充满了豪情壮志。

  二、安史之乱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繁盛的大唐帝国极端衰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作者在此时含泪写下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咏马之作。如,《秦州杂诗》之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哀鸣思战斗,迥立白苍苍。

  作者通过写马来道出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忧国忧民,流露了内心无限的失落彷徨,充满了凄凉之感,我们知道作者仍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其仍存在复兴的渴望。通过这一匹匹马的变化,我们可清楚感受到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支离破碎了,诗人也由颇具浪漫气质的青年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帝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那个昔日的“太平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凉。诗人不由得想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暗自伤心落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咏马之作――《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这首诗是公元770年杜甫在衡州所作。此时,杜甫处境十分艰难,再加上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晚年杜甫笔下的马,历经风雨,年迈多病,让人看来不免感叹世事的艰辛,此时的咏马之作更多是作者在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而弹奏的一首首凄惨的旋律。

  杜甫一生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老杜的咏马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它及时向我们反映了社会的转变,我们可通过他笔下马的变化清楚地了解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


相关阅读
1 杜甫《武侯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武侯庙① (唐)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注释]①武侯庙:在夔州,祭祀诸葛亮(武乡侯)。②丹青:两种颜料,此指诸葛亮绘像。 (1)在《武侯庙》和《 【查看全文】

2 杜甫:赠卫八处士

导语: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赠卫八处士》 作者: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 【查看全文】

3 杜甫《去蜀》意思翻译与全诗赏析

杜甫,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了大量的“忧国爱民”的诗歌。这首《去蜀》是诗人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 【查看全文】

4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 【查看全文】

5 杜甫《百忧集行》译文及鉴赏

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 【查看全文】

6 杜甫《贫交行》

《贫交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贫交行》赏析: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