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6-05-16 00:00

  导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诗人杜甫自行从凤翔回州羌村探望家小,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 的组诗《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音调各有所异,构成了诗人的一部“还乡三部曲”;内容各有所异,合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组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诗人时刻不忘人民遭受的苦难,这在古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他最可贵的品质,所以文学史说杜甫是‘人民的诗人’,并不过分。”

  一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此时,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笔者认为,“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孥”。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绝妙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这些年来,诗人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妻孥”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这泪水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笔者认为,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又有几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又能体味到多少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震人心弦,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了,笔者想,在“感叹”与“唏嘘”中含有多少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人觉得似在梦境中。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真可谓典型。

  二

  第二首写诗人居定后的苦闷,表达出自己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自己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自己的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真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此情此景,感人肺腑,令人牵肠。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广阔的驰骋想象的天地。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有多少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曹孟德胸怀统一大志,却迟迟无法实现,于是唱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抱酒守拙,恬淡自然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李白更是用酒和诗谱写了自己浪漫飘逸的一生……这里,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的千万般无奈与痛楚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太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今人读来亦不免扼腕叹息。


相关阅读
1 杜甫《洗兵马》

《洗兵马》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 【查看全文】

2 杜甫名作《绝句》赏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浅注]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 【查看全文】

3 唐代杜甫《登高》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 【查看全文】

4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 【查看全文】

5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查看全文】

6 杜甫《恨别》

《恨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