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擅用颜色的诗人之一,他运用色彩不仅是作诗,更是他诗风转变及人生轨迹的一个载体。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诗歌中的色彩词,欢迎大家阅读!
前言
诗画有机的结合,自古就是中国艺术的特点。在文学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人生是作一幅画,那每一笔都是前行的步履,每走的一步都是各种色彩的浇灌。水彩画是艺术情感流露的语言中的一种。画面中水的渗化作用,浓淡相宜,潇洒风雅的格调中渗透着水的悲哀。之于杜甫,杜甫的人生像一幅水彩画,起起落落,大部分都是朦胧,迷茫和无尽的奔波。
一、安史之乱前的青春放歌
从二十岁起,杜甫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十年的漫游中的杜甫曾一度过着快意的日子,可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了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壮游》)在这个时期,杜甫的快意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最无牵挂的生存状态,在其前期诗歌运用到的颜色词中,诗人对“青”情有独钟,青是诗人少年生活的象征,青是诗人前期生活的快意。青是意气风发的青春的体现,以《望岳》为代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泰山的秀丽,齐鲁的苍翠, “青未了”,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尽显在一个“青”字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安史之乱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杜甫诗风转折的一个关键期。裘马轻狂的青春并不能长久,它被安史之乱无情地割断。表现在诗歌色彩中,青色的快意渐渐淡去。这些在杜甫的《丽人行》当中就早已初见端倪。杜甫真实客观严肃认真地写下这让人心酸的一幕,当今统治者尚且如此,国将不国,国安在哉?色鲜艳富丽的色彩和作者暗淡的内心感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再明丽也只是让世人煎熬的短暂繁华享乐,黯淡将取代一切。同他的人生安定随安史之乱一去不复返一样,杜甫诗歌中的着色从《丽人行》以后就逐渐走向更冷,更成熟,也更稳重的道路。以“青”色为主的快意到此逐渐变成以白为主色,五彩之色更清晰却更沉重了,这和杜甫走上现实主义诗风是十分吻合的。
二、安史之乱后的人事沉浮
谈及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因此,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优秀的诗歌总是让人“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原诗》)。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杜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既绘了意境,又比照了人生。青年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的生活,若以“青”为色,那么安史之乱以后的人生则是以白为主,以红黑作主衬,基调是苍凉有力,不乏活泼却也更成熟,更理智。他的诗歌中不管是单色为主,还是多色协同,都是意境深远的。
(一)以白色为主的忧伤与无奈
安史之乱后,青春的时代已经过去。灿烂的时代已经过去,惨淡取而代之,那种灿烂之下的惨淡正是杜甫诗中所要表达的。在他的诗歌用色中,喜用原色,追求画面感,以白为主色,喜用“白”字,在其诗中共出现547次[1]。它能引起人们情绪上明亮、素朴、冲淡、寂静、雅致的反应,亦能使人从具体有限之中感受到悠远渺茫的抽象无限的诱惑,人们从空间的深邃中直觉到时间的悠久。如: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除了“白骨”,杜子美的白发可谓是他忧国忧民之代表,也是一个见证。“发白”“白鬓”“霜鬓”“斑鬓”“二毛”“白首”“皓首”“白头”“头白”“白头翁”……这些词语在杜诗中频频出现,大略统计,杜甫提及白发意象的诗有130首。杜甫对白发的描写较为质实而且数量较多。白发具有很强的象喻性,很多时候杜甫通过白发意象加强了他忧国忧民的形象。
(二)红黑作衬更显白之悲
杜甫的黑色其实也是双重的,现实生活中毕竟有黑暗存在,忧国忧民的杜甫是无法容忍自己对这些现实的黑暗视而不见的,“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把身世提升为历史,又把历史提炼为身世。”他能全面真实地刻画现实生活的黑暗,如: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赠蜀僧闾丘师兄》
如果说在杜甫的诗歌里,黑是大多时候无法抗拒的代表,那么而红色则是双重的,既热烈又残忍。如诗中的“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都是具有一种向上的气质,热烈,欣喜。更多时候红色是一把残忍的充斥着人内心的带血的刀,只扎到人的内心深处。红色在杜甫视野之中,一改往常的艳丽鲜亮的欣喜,变得感伤,成为一种刺痛。可以说在杜甫的诗歌当中,不管是红、黑单独出现单色入诗,还是红黑的协同配色双色结合,让本就惨淡的白色让诗歌本身更具厚重性,让原本单调的白色更具深意。
三、从内容到形式的多变人生
(一)五彩点缀各得益彰
字面的色彩和感触是很重要的,应该随着诗的格调去选择。杜甫诗歌,其色虽以白为底,红黑作衬,其实也是五色的融合,充分利用多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之于绘画,这种着色法,常常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不一,因而诗意更显灿烂,境界斑斓繁富。但因为是多色,故尤须诗人调色匀称,浓淡适度,搭配得体。杜甫就是擅长色彩的高手,他的《绝句》堪称多色敷粉的典范,如: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
诗人撷取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此等四样色彩感鲜明、强烈的景物,再加以巧妙的搭配。两句诗状江、山、鸟、花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洁白、火红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视觉上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对江南之春产生由衷的喜悦与欢愉,可谓赏心悦目,颜色搭配,一直被后世传送。本就惨淡的人生格调并不能杜甫对色彩的敏感趋于冷淡,而是在冷中添色,让五彩的点缀各得益彰,杜甫没有在苦难中屈服,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二)色彩词间多变化
杜甫的色彩词是独具精道的,在色彩词的安排上也是富于变化的。杜诗颜色词在很多时候都是自由灵活运用。如:
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诗歌中还有一种违反正常语序的句子,就是把颜色字放在句子前头,或将颜色字构成的词组放在句首,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效果,然后再叙述动作,杜诗用颜色字特别突出,是其在描写物象的颜色时,带有诗人极大之主体性,所以造语常置颜色字于句首。杜诗以颜色字置于句首,“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既强化诗人的主观感受、突出了某种情感,造成新鲜的、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印象的诗歌形象,又使颜色由静态变成动态,在鲜明醒目的同时充满动感,能强化视觉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同时使句子健劲有力,具有一种新奇感,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异的艺术效果大大地张扬了诗性的潜能。
结语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杜甫诗歌颜色词以他独特的运用艺术,再现了他人生的履历,再现了他人格的美好,白底为线,红黑作衬,各色搭配,相得益彰,词语运用技术也令人惊叹,夺人声色,自成一家。
相关阅读
1 大诗人杜甫的家境并不糟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感叹杜甫的心怀天下的同时,或许也对他的遭遇表示过同情,但是大诗人杜甫的家境真的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吗 【查看全文】
2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注释《石壕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查看全文】
3 杜甫月夜原文《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月夜原文及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月夜 》 作者: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 【查看全文】
4 杜甫诗词《日暮》的诗意赏析《日暮》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赏析】: 大历二年 【查看全文】
5 杜甫《登高》解读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查看全文】
6 杜甫文言文阅读翻译不了解《杜甫》这位诗人的朋友们,以下译文为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他。 杜甫文言文翻译 原文 :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