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杜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4-01 00:00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

  唐开元年间,乐工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很有才学和很大的名声。李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唱歌,特别善于制渭川之曲,受到唐玄宗的特别看顾恩遇。李龟年兄弟在东都大兴土木,建筑府第。府第制度的宏大,超出了公侯的规格,极其奢侈豪华。宅第在东都通远里,中堂的制度规模,在东都属第一。

  安史之乱以后,李龟年流落在江南,每遇上良辰胜赏,为人家唱几首歌,座中的人听他唱歌,没有不掩面泣下的,经常为之罢酒。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了李龟年的演唱,就写了一首《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值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的十多年间,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以及诗歌创作都很有好处。他第一次出游吴越,是沿着水路南下,以运河经长江到达江南。

  此时正当唐朝繁盛之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物产丰足,社会安定,他的叔父杜登当时任武康(今浙江湖州)县尉,另一位姑丈也在常熟县尉任上,这为他的江南之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达三四年的漫游生活,使他置身在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之中,虎丘、姑苏台、剑池、剡溪、鉴湖等名胜古迹,唤起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代文明的向往。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为参加进士考试回到洛阳,但因考试落第,失去一次仕进的机会。次年,他又出游齐赵,登泰山,过赵王丛台,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漫游的生活时依然留恋不已: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这种呼鹰骑马、逐兽射猎、放荡轻狂的游侠式生活,延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开元二十九年回到洛阳不久,又与著名诗人李白、高适一起游梁宋,梁园、吹台、单父琴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先后长达近十年的漫游,是他一生中最为无忧无虑的岁月,所谓"快意八九年",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了一千余首诗歌,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凤毛麟角,其中《望岳》就是代表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古以来,登览泰山的骚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诗篇,但惟有杜甫这诗影响最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的气魄!正是这种盛唐气象,使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简直可以和泰山永世并存。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 ,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杜甫的故事:杜甫改掉贪玩的习惯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的故事:杜甫的漂泊岁月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相关阅读
1 杜甫《江村》诗歌鉴赏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查看全文】

2 杜甫《木皮岭》一诗的考古价值

杜甫《木皮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有什么价值呢? 杜甫《木皮岭》 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 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 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 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 【查看全文】

3 杜甫《赠李白》诗歌鉴赏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 【查看全文】

4 杜甫《丽人行》赏析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 【查看全文】

5 杜甫《曲江对雨》鉴赏

下面让小编带你穿梭时空回到唐代,去领略杜甫诗词的魅力! 曲江对雨 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查看全文】

6 《潼关吏》杜甫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