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

发布时间:2017-10-14 00:00

  野望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释

  ⑴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⑵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⑶迥(jiǒng):远。

  ⑷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⑸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这两句写秋日的景色——树上的黄叶已很稀疏,经风更加纷纷落下;太阳在远处的山后西沉,大地显得萧疏、沉冥。枝枯叶脱,山高日落,景象萧疏,沉冥昏暗,此秋日傍晚之景象。诗句寓诗人羁旅愁苦之心境。

  参考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气氛,融入作者深沉的哀痛之感,含蓄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相关阅读
1 登岳阳楼记杜甫翻译

《登岳阳楼记》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是的一首诗,下面是登岳阳楼记杜甫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 【查看全文】

2 杜甫八阵图赏析

《八阵图》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唐诗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 【查看全文】

3 杜甫《晴》阅读答案

晴 杜 甫 久雨巫峡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和艺术的 【查看全文】

4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 【查看全文】

5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 【查看全文】

6 《曲江三章章五句》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 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莽,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