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
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相关阅读
1 杜牧《阿房宫赋》全文欣赏
杜牧《阿房宫赋》各位同学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阿房宫赋》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查看全文】
2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杜牧的《润州二首其一》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 【查看全文】
3 杜牧《题乌江亭》引导语:《题乌江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古诗词全文如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查看全文】
4 杜牧《赠别》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全诗如下: 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 【查看全文】
5 杜牧江南春古诗原文及翻译《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杜牧江南春古诗原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江南春 唐代:杜牧 【查看全文】
6 许浑对杜牧诗歌创作的影响许浑、杜牧皆为晚唐名家,许浑有七十多首诗被误作杜牧之作,针对这中种现象,本文主要从杜牧、许浑两人交往的友谊、在近体诗创作方面,有着相近之旨趣两方面来探究其原因之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