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牧赠别赏析,望大家喜欢。
赠别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作品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尊:酒杯。
作品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作品赏析: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相关阅读
1 《长安秋望》杜牧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长安秋望 唐代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查看全文】
2 杜牧《早雁》阅读答案杜牧的《早雁》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 【查看全文】
3 清明(杜牧)诗歌赏析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 【查看全文】
4 杜牧《清明》审美赏析引导语:《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分享一篇关于《清明》的审美赏析文章。 杜牧《清明》审美赏析 杜牧 【查看全文】
5 《叹花》杜牧杜牧的《叹花》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⑴,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⑵,绿叶成阴子满枝⑶。 【注释】 ⑴寻芳:游赏美景。 【查看全文】
6 杜牧《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杜牧的《山行》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