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他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朗读稿及鉴赏 ,欢迎阅读。
《赠别二首(其一)》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①,唯觉尊②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②尊:即“樽”,酒杯。
【赏析鉴赏】
《赠别》二首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别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的,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首句以议论方式陡起。“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鳍,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叉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石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说“却似”,叉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接下来一句,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唯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觅惨然凄凉心境。三、四两甸正面描绘别夜离情。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但诗人反而绕开,借离筵蜡烛来侧面表现离伤愁绪。这两句的好处在于用赋比兴的手法,将跟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燕上点着蜡烛,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赋实j由蜡泪联想到离人伤别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有心”惜别,井以前者隐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感情,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旨意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分清是借物寓情还是直接以物拟人了。“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如庾信《对烛赋》:“铜花承蜡泪。”李商隐《无题》:“蜡烛成灰泪始干。”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相关阅读
1 杜牧的咏史诗
杜牧的诗文共四百多篇,无论是咏史、感怀、抒情、写景,均不乏佳作。其中,以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在众多的咏史诗人中,杜牧在咏史诗的发展中有不 【查看全文】
2 杜牧生平介绍引导语: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姓名:杜牧 别名:杜牧之 国籍:中国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查看全文】
3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鉴赏导语: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女分别之作。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牧赠别二首其二鉴赏,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多情却似总无情, 【查看全文】
4 唐才子传·杜牧阅读答案引导语: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唐才子传杜牧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 【查看全文】
5 杜牧《早雁》练习题杜牧的《早雁》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查看全文】
6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杜牧的《秋夕》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街④夜色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