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赠别二首其一杜牧,希望能帮助到你!
赠别二首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无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相关阅读
1 《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引导语: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诗人杜牧也在他的诗《赤壁》中发表了一些观点,那么,对于赤壁的这种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赤壁 唐代 杜牧 【查看全文】
2 《阿房宫赋》高考复习测试题引导语: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这篇文章一直都是考试重点,同学们要重点掌握。 《阿房宫赋》复习测试题 一、基础训练 1.下列 【查看全文】
3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查看全文】
4 杜牧江南春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查看全文】
5 杜牧《叹花》的由来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留下很多著作,而根据后世记载,杜牧写下一首《叹花》,这首诗的来源是有故事的,我们来看看吧! 古诗《叹花》的由来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 【查看全文】
6 杜牧生平简介引导语:杜牧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写下很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牧生平简介。 介绍 杜牧 (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