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鉴赏

发布时间:2015-08-20 00:00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逢。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就连你这个隐居东山的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你应试到京城君门遥远难叩,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你将经过江淮去度过寒食节,到东京洛阳时滞留缝制春衣。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知心朋友如今又要与我分离。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相关阅读
1 王维《息夫人》诗歌鉴赏

息夫人 王维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唐诗在内,叙事诗很不发达。特别是近体诗,由于篇幅和格律的艰制,更难于叙事。但在唐诗发 【查看全文】

2 王维《老将行》诗歌赏析

王维-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 【查看全文】

3 王维诗词中的道

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但是在其诗歌中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存在。他早年也与道士交游,写下不少神仙诗。 一、序言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在唐代享有盛名。他与李 【查看全文】

4 王维山居秋暝的诗意

导语: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查看全文】

5 王维的诗《孟城坳》

《孟城坳》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鉴赏: 此诗是《辋川集》里的第一首。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孟城坳 【查看全文】

6 王维诗词的“落花”意象

王维山水诗中的落花不同于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受到佛源禅典的淫染,具有异质性。 在众星罗秋的盛唐诗歌王国,王维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分创了中国诗域的高标典范。与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