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据《新唐书》《旧唐书》中的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中心(太原王氏族谱)的记载、王贤村真武庙碑文的记载,证实王维的祖籍是祁县东南乡,而非之前争议的山西蒲州。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王维祖籍的身世研究资料,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文学网。
1月18日,祁县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所负责人王明德向记者透露,经考证新唐书、旧唐书等多种史料,唐代诗人王维祖籍祁县东南乡。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田园山水之作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学价值,但其祖籍为何处,一直众说纷纭,有说蒲州人,有说祁县人,我国许多岀版的王维诗集中曾都是记载着王维是山西蒲州人。为了一探究竟,王明德历经数年研究,找到了王维为祁县人的有力证据。
王明德根据《新唐书》《旧唐书》中的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中心(太原王氏族谱)的记载、王贤村真武庙碑文的记载,证实王维的祖籍是祁县东南乡,而非之前争议的山西蒲州。
这一研究考察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唐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维人物生平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3]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4]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相关阅读
1 王维《老将行》译文及鉴赏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 【查看全文】
2 王维《渭川田家》诗词鉴赏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韵译】 村庄处处披满 【查看全文】
3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 【查看全文】
4 王维的古诗精选导语: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查看全文】
5 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鉴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少年 【查看全文】
6 王维《终南山》赏析《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