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虚实转换的艺术美学

发布时间:2016-05-12 00:00

  导语:虚与实作为一对时空观念和审美范畴,在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中都有所表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取景、布局、造型等方面有独特的造诣,其中,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表现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由于这种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审美高地。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短短三百年中,名家辈出,高手如林。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相映生辉,汇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王维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以他和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篇,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运用了多种独特技巧,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诗,既有精细的刻画,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于艺术创造性。他的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蕴涵着许多审美理念。虚实转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中把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王维能够在诗歌领域中运用虚实转换艺术手法,为美学领域开辟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虚实转换艺术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清笪重光在《画筌》中谈到画面形象虚实关系时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②这是对中国画空间处理的方法和表现形式的阐述。这种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被运用到诗歌艺术创作之中,也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转换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物我为一、融情于景

  这种方法就是从情景契合的角度,通过对特殊时空感觉的形象描写与表现,借景抒情,物我为一,寄托创作主体的心理感受。王维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如《鸟鸣涧》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描写了山中月夜的景色,从实景的角度看,他只是描写了春山静谧的环境,而实际上,我们从亭亭桂树、徐徐落花、月惊山鸟、空谷回音等等景致中,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现的真实情感:在宁静清幽的山林中,诗人的精神是十分活跃的,他在喧闹的尘世之外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乐土。

  再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描绘的是自己在茂密竹林的弹琴实景,全诗既无生动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但诗人利用平淡无奇的实景,意在表现闲适、高雅的意趣,显示了自己对喧嚣纷争的现实世界毫无兴趣的情绪。诗人通过虚与实的转换,把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还有,如《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从表面上看,这一诗句只是诗人对自己游踪的记录,而实际上,它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如果一个人能真正超然物外,那在他欣赏景物时,就自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也无穷。此二句有化机之妙。”(《诗境浅说》)③这是很有见地的。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实景都是作者随意捕捉的辋川园林别墅的景象,而实际上,这些实景都是作者理想情趣的寄托。从这些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透露出诗人闲适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在简疏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对与世隔绝的怅惘,同时也蕴涵了对心中理想的追求。由于虚与实转换艺术的运用,这些诗句都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思。

  (二)“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

  因为王维精通书法、画意、乐理,所以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中,特别善于在取景、布局与造型上下功夫。在表现手法上,他常常运用动静对比、虚实互幻、情景相生的技巧,使得有限的实景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扩展;他还常常把客观景物纳入多维的审美空间加以描摹,并配以光线的渲染、色彩的映衬、音响的烘托,形成了独特的“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例如,《终南山》一诗就很有代表性: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而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形显而幻。诗人通过漫漫云海、蒙蒙青雾,渲染了终南山的幽深莫测;再通过遥望千岩万壑的形态变幻,突出了终南山的广阔。这种扑朔迷离、虚无缥缈的境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再如《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他还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扩展至无限,由实景化入虚景;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涌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多么空阔幽渺的天地苍山。这种表现空阔幽渺的艺术方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领略到奇妙的时空景象。


相关阅读
1 王维诗《归嵩山作》审美赏析

【作者简介】 王维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 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 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 丛竹、山水。公元721年 【查看全文】

2 王维唐诗《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唐诗《山中送别》赏析, 【查看全文】

3 王维鸟鸣涧全诗赏析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 【查看全文】

4 鉴赏王维的相思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相思成为诗歌的主题之一,它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也出现在朋友之间。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 【查看全文】

5 王维《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诗鉴赏: 《竹里馆》描写在远离人烟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天然乐趣。诗人独自一人,尽情地弹琴,时而 【查看全文】

6 王维的诗全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