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教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1-07 00:00

  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贬弃的幽怨情感,作者思想复杂难言。考其处境及时代背景,参研盛唐诗歌炫示的主流意识,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非暗嗔的幽怨作而是慷慨的大风歌。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教参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王维《使至塞上》,言及诗歌思想,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说作者的思想是复杂难言的,暗藏遭弃的不满云云,对此说,我颇不以为然。

  由于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慨叹而真正被弃了(孟浩然因写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遭贬谪)的明鉴,就发生在他的内署,因此,王维是不会纠结在其中的。带着牢骚上路,一路上可不能呕吐对明主的辛词辣味。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轻车简从,出塞赴凉州宣慰。单车问边,也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然而,这一趟若是抑郁上路,辜负旷漠粗粝雄浑的景致的同时,怕也会折杀代天慰问的官威。他的游记里,你除了捡拾到偶尔的人生如寄的感觉外,国朝盛世的底蕴还是蛮足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参上说他像“征蓬”一样随风飘去,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的自叹。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商隐《七律》“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然而,征蓬,不是转蓬,怎么就漂泊随风了呢?“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而且体现极具主动性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更与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驱车北去宁夏,时值秋日,那柏油路旁的蓬草还真就被飞车的气浪挟裹,团团翻转。我们且换一个角度,使者要奉命问边,离开京畿之地,行色匆匆,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随着马车滚动,和着尘埃,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独。“归雁”也是季节的信使,早就把我要到来的消息写满胡天。“归雁”的“归”,是回归的归,归属的归,归宿的归。我是归雁,顺应季候之变,听从时世之遣,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地,断然没有遭放逐的无奈,多的是一朝解脱后的自由与释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烟因孤而直,日因落而圆。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机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有人把这句解如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萧关,不见都护,候骑禀报说:“你要见我们都护,还远着呢,他在遥远的燕然山。”我们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泄气,怎么这么远了还看不到都护呢?还得走多远啊?于是,叹气、懊恼……且不说这种想当然会使这次问边之行陡增无趣,便是与上联联系起来看,义脉就断裂了。这么奇异的景致,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厌烦?实际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觅封侯”?杀敌戍边,立功边陲,一直是有志男儿的梦想。“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勒石,是边疆将士的追求。都护在燕然,这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综上,与其说本诗情愫幽微难言,倒不如解读成:这是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相关阅读
1 王维的诗与禅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王维是唐代著 【查看全文】

2 王维《栾家濑》诗歌鉴赏

栾家濑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山谷中的溪水蜿蜒曲折,深浅变化莫测。有时出现一深潭,有时出现一浅濑。所谓濑,就是指从石沙滩上急急溜泻的 【查看全文】

3 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赏析: 这首诗将山中的 【查看全文】

4 孟浩然给王维的诗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查看全文】

5 王维的诗词《使至塞上》教后反思

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贬弃的幽怨情感,作者思想复杂难言。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 【查看全文】

6 王维友情诗的“遥想”写法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是唐诗中第一等的名篇。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黄生《增订唐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