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诗词《登鹳雀楼》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6-05-05 00:00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下面就来欣赏其中之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古诗百科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赏析二】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府(今山西永济)城西南城上,位于黄河中游的高阜处,因经常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名鹳雀楼,是当时的风景名胜。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代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性豪放,常击剑悲歌,人们称赞他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在当时很有声誉,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一生写过不少诗,但遗憾的是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这首《登鹳雀楼》,不仅在鹳雀楼众多的“唐人留诗”中名列榜首,也是古代五言绝句中雄奇豪迈的名篇。本文来自古诗百科:https://www.gushibaike.c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写的是傍晚的景色。傍晚的景色虽然红霞满天、瑰丽迷人,却因临近黑夜,容易使人消沉,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故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这首诗写的也是时已黄昏,但王之涣写得景色壮丽、热情奔放,没有丝毫的落寞与惆怅。诗人登上鹳雀楼,极目四顾,向西远眺连绵起伏的中条山,只见“落日熔金、暮云璧合”,一轮鲜红的太阳依傍着视野尽头的山峦,在群山中渐渐融尽。同时代的大诗人王维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写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漠中的壮观景象。王之涣在这里也是写“落日”,用“依”与“尽”,勾勒出山峦起伏、苍茫天际,别是一番的“千古壮观”。这是写天空、远方、西望的景,接下来诗人又写地面、由近至远、东望的景。俯视楼下黄河,滚滚西来,又随波远送,遥想滔滔的黄河之水东归大海。虽然诗人在鹳雀楼并不能看到大海,但把现实与意境完美地相融合,用“入”与“流”,极写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宏大而磅礴。正如李白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万里河山尽收笔下,使画面特别宽广,特别辽远,特别壮阔。前后两句,只有十个字,运用的语言极其朴素、极其浅显,但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非常鲜明地抓住典型的自然特征,逼真地描绘出北国的壮丽山河,使我们在千年之后的现在读到这十个字,立即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咫尺万里,眼界与胸襟都异常开阔。

  就在这使人置身浑灏苍茫的莽原之时,诗人进一步即景生意,引领读者开展更大的视野,把诗推进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欲穷”引出“千里目”,再以“更上”照应全诗,最后以“楼”圆满点题。这两句,不仅与前面两句承接得十分紧密,似乎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自己的登楼过程,非常自然地让读者顺着诗人的心情,随着他的脚步,为看得更清、更远,而进一步徐徐登上顶楼。更绝妙的是,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诗人在自然的情景中融入了含意深远、发人深思的哲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这句千古妙绝的至理名言,给人们以无穷的希望、无限的憧憬,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相关阅读
1 凉州词出塞王之涣

王之涣的边塞诗作《凉州词》描写了凉州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自己对于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之涣的边塞诗作《凉州词》,希望 【查看全文】

2 《凉州词》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是什么朝的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不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揭晓王之涣是什么朝的,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 【查看全文】

4 凉州词古诗原文王之涣

王之涣创作的古诗凉州词原文是怎样的呢?古诗凉州词成为传世的经典的边塞诗,而我们在赏析这首诗作的时候,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倍感珍惜现在的生活。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诗凉州词 【查看全文】

5 王之涣《送别》原文意思赏析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 王之涣 《送别 【查看全文】

6 王之涣简介资料大全

王之涣是哪里人呢?大家知道王之涣的诗词有哪些呢?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