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的开头是一对偶句,并且对仗工整流畅,成为广为传颂的名句。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相关阅读
1 送别 王之涣 拼音
王之涣是非常有才华之人,他写了古诗《送别》家喻户晓,但可惜诗人终身没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送别 yng liǔ dōng fēng sh 杨 柳 东 风 树, qīng qīng jiā y h 青 青 夹 御 河。 jn li pān z 【查看全文】
2 凉州词王之涣鉴赏《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凉州词:又名《出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的诗有哪些?王之涣唐朝著名诗人,关于王之涣的诗词有哪些呢?大家清楚吗?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人物简介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用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来形容他。下面是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 【查看全文】
5 凉州词二首·其一鉴赏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查看全文】
6 评析《登鹳雀楼》译文诗歌翻译,是创造美的艺术,除了语言转换外,更注重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 一、 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