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鹊楼是唐朝众所周知的大诗人王之涣的杰作,《登鹳鹊楼》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是伟大的艺术创作。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相关阅读
1 凉州词 王之涣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注释 ①凉州词: 【查看全文】
2 《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吗当今流行的唐诗选本,多将王之涣作为《登鹳雀楼》(以下简称《登》)的作者。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查看全文】
3 出塞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诗人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诗如下: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出塞 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古诗《出塞》,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查看全文】
5 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而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的古诗描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完美的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查看全文】
6 王之涣的故事简介《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