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诗

发布时间:2017-04-18 00:00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的景色出人意料,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一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赏析二

  太阳从东方起升,穿越天空,最后依落在西边的群山中渐渐沉没;黄河流长,一直奔流到东边的大海中藏声匿迹。开篇两句可谓是景象辽远,气势壮阔。为什么可以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呢?是因为站在了黄鹤楼上。站在黄鹤楼上只能看到这些景象吗?当然不是。可能还可以看到黄河两侧的山村河岸、树丛原野,曲折水流、苍茫海面等等;可以看到渺茫天宇、暮天云海、起伏群山、归巢飞鸟等等;也许还有黄鹤楼边的其它胜景。但作者都没有提及,只是写了极其常见的四个景物:日、山、河、海,而这四个景物写的又极其简单。可以说是拒绝辞藻,罢免描写。其实,山衔天日,海吞长河,这宏阔的景象足可囊括宇宙万物,但作者一概不写,全部留给读者去自由联想。可见诗人对景物的选择是何等高妙,何等自然。虽是匠心独用,精心选材,但又显得平易凡常,似是随手掂来,毫无用心。四种景物诗人用一个“入”字和一个“依”字相连,“白日”和“黄河”便灵性具足,情态各显。一个依山,一个归海,似得归宿。

  最让人佩服的还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千古名句。诗人登上高楼,饱览天地胜景,似乎并不满足,他还希望看到比这更胜更绝的自然景观。有没有比这更胜更绝的自然景观呢?有。只要再上一层楼就能看到了。再上一层又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呢?诗人继续留下空白让读者自由联想。这诗中空白,真是诗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奥妙所在。这千古名句的含义通过空白获得了可以无限引申的空间,它突破了“更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比这更殊胜的景观”这一表层含义上,它所包含的哲理已经辐射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在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无论政治、经济、艺术、道德、做人、做事都是没有最高境界的,但你要想超过现实的境界,你就得站到比现实境界更高的高度上。这样诗人积极上进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做人态度,意气风发、大气磅礴的胸襟抱负便隐约可见了。诗句的这些内涵,又岂是两行诗句能够表现出来的呢?但有了这一片空白,读者就可以通过想象把自己理解的更多含义在这空白之地找到安置的场所了。还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两句的用词也也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穷”的形容词动化,“千里目”来表示更远的地方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关阅读
1 最牛的诗人 王之涣

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 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凉州词古诗,欢迎阅读。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导语: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登鹳雀楼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人物简介

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用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来形容他。下面是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 【查看全文】

5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赏析

导语: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王之涣《送别》原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查看全文】

6 王之涣VS王翰

王之涣是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VS王翰古诗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