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其中描绘的崔莺莺形象凄美幽艳、深情哀婉,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
《莺莺传》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传奇名篇,它不仅以文笔的细腻优美打动着无数读者,主人公莺莺这一凄美幽艳、深情哀婉的悲剧形象更深深吸引着读者。然而,当作者以议论之笔道出其写作动机时,读者不仅不会对作者“聪明睿智”、道貌岸然的评论加以随声附和,反而对其中被他讥讽鞭挞的主人公崔莺莺抱以深切的同情和钟爱。
这种作者本意与读者理解错位的原因是复杂的,对此前人已作过分析,如吴小如在其《唐代传奇小说简介》中所说:“至于张生,作者主观愿望无疑是把他作为正面人物来写的,但我们却能清楚地发现这个人物灵魂中的卑污成分。”吴先生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元稹所优孟衣冠的角色——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后,一面沾沾自喜抱得美人的艳福,一面还大骂其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不厚道形象和庸俗本质,认为“是元稹本人思想中见不得人的地方”。诚然,元稹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并不光辉,一篇《莺莺传》的斐然文采赢得赞赏之余,对女性的践踏更是饱受正义之士的诟骂。本文将结合元稹的生平事迹、婚恋生活以及其诗集作品中所展露出来的感情世界中的蛛丝马迹,分析一下元稹卑劣虚伪行为背后复杂纠结的多重心理。
一 张生与元稹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先弄清主人公张生的身份。张生与元稹的关系历来考评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宋代苏轼认为,张生为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张籍。宋人王性之推翻此说,并判定张生为元稹本人,认为元稹不过是“特假他姓以自避耳”。鲁迅、陈寅恪分别于其《中国小说史略》《元白诗笺证稿》中考证张生即为元稹,卞孝宣的《元稹年谱》亦作如是判断。考元稹生平经历,我们发现,与《莺莺传》中所述张生的事迹基本吻合。其诗集中,据黄世中先生考,有37首为追忆莺莺的诗篇。而元稹本人在唐代即口碑不好,屡为世人诟病,他行为不检、放荡风流在其诗篇中更有印证。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元稹就是张生,他在《莺莺传》中描写的风流韵事及始乱终弃都是真实不苟地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元稹本人因为某种难为世人言的避讳心理,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张生和莺莺分别作了艺术加工和虚构。明了这种身份,我们即可以分别探索张生和元稹的恋爱心态,又合而为一对他们的行为和心态作一分析和解释。
二 元稹始乱终弃的矛盾心理
唐传奇一开始以张生本人的话语将他定位于“真好色”“非忘情者”,当一见到“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远房表妹崔莺莺时,他即一见钟情,难以自持,高卧东窗患起相思病。在乍忧乍喜、待月西厢之时,温柔多情的莺莺小姐亦抵挡不了自己的意乱情迷,脱下矜持自重的少女闺范,抛却礼教的陈规戒律,而自荐枕席,托身张生。张生情和欲兼得后,便以上京赶考为由,冷落了莺莺,进而抱定了情断义绝、始乱终弃的决心,不仅将“尤物”“妖孽”等字眼冷酷无情地冠于莺莺头上,更堂而皇之地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来为自己的退步抽身、抛弃莺莺作解释。张生重情也深,痴情也真,其绝情也狠。然而,张生果能弃绝前情?当二人各自嫁娶后,张生依然念念不忘莺莺,求见莺莺之心切,“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其难以忘情也如此。传奇中没讲明张生抛弃莺莺的真实理由,从莺莺写给张生的信中,似乎是张生因与莺莺擅自定情,未经媒妁之言、父母恩准以及六礼之聘,而先有夫妻之实、云雨之欢,违背了封建礼教,“致有自献之羞”,所以张生将责任全部推给崔莺莺,并能够堂而皇之地脱身。然而,张生自以为高明的“忍情”和始乱终弃、另结他姻的“善补过”,不仅没获得读者的赞同,却在中国文学艺术形象中一直扮演着负心郎、薄幸汉的角色而为后人所詈骂。
现实中的元稹抛弃了莺莺,另娶了韦尚书的女儿韦丛。为自避风流艳事,又按捺不住曾经猎奇逐艳的洋洋得意,他假张生之名写一己之风流,并以旁观者清的故作姿态对张生之始乱终弃加以评论道:“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可见,他对张生的“善补过”是持肯定态度的。他站在张生等风流文人的立场,以莺莺为“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警戒他们不要为红颜而招祸。这里元稹正襟危坐摆出一副冷漠理智的审判官姿态对受害者无情地讥讽嘲弄,对肇事者反而给予同情,他似乎高高凌驾于情感之上,作着最神清智明的评判。然而,反观他于结构《莺莺传》中所投注的那股难以按捺的款款深情,他以诗一般美丽的语言和杳渺迷离的意境描绘出的莺莺的幽婉多情、兰质蕙心,以及全篇弥漫着浓重的凄美哀艳的悲剧氛围和作者依稀透露出的对莺莺红颜薄命的悲叹,这些都能让细心的读者体悟到作者难以掩饰的对莺莺曾有过的和依然深藏于心的缕缕真情。他将这份真情不由自主地化入悲情的叙述语言中,与自己的悲剧主人公同悲咽、共忧患。他饱蘸着感情这样描绘着:
“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qie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尝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因命抚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唏嘘。张亦遽止之。投琴,拥面,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相关阅读
1 元稹的诗句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下面是元稹的诗句,欢迎阅 【查看全文】
2 元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稹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元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查看全文】
3 元稹:多情薄情寡情亦深情引导语: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他是著名的风流诗人,却也是痴情人。 纵情一生伤春怨,多情薄情寡情亦深情 达州凤凰山谒元稹纪念馆感其人 【查看全文】
4 元稹《菊花》赏析练习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整理了元稹《菊花》赏析题,一起来看看吧! 菊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查看全文】
5 元稹最著名的诗元稹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元稹著名的诗摘抄,欢迎欣赏! 元稹最著名的诗 《行宫》 寥落古 【查看全文】
6 元稹是哪个朝代的元稹是哪个朝代的?元稹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出生于公元七七九年。 生平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