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阅读

发布时间:2017-05-10 00:00

  元稹的《菊花》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5、第一句的“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2 分)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5、 (1)满院盛开 入迷、流连忘返

  元稹《菊花》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阅读
1 元稹:遣悲怀三首

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此诗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下面 【查看全文】

2 元稹最有名的诗春晓

导语:元稹虽辗转于仕途,但骨子里是个诗人。古往今来的诗人,有几个在情感上不是五彩缤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元稹最有名的诗春晓,欢迎借鉴! 春 晓 【作者:元稹】 【查看全文】

3 元稹《高荷》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高荷》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元稹借高荷寄寓了这样的人生原则:为人自当追求高远的境界或坚守高洁的节操;虽遭外界打压摧残历经艰险也矢志不渝。 高 荷 元稹 种藕百 【查看全文】

4 元稹《行宫》 赏析

《行宫》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绝句,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现在一起来赏析《行宫》这首诗吧!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 【查看全文】

5 元稹死因

引导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四句诗诗《离思五首》里面的句子,也是元稹名传千古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位诗人,你了解多少呢 【查看全文】

6 元稹经典诗歌作品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整理了元稹经典诗歌,欢迎阅读! 元稹的经典诗歌 1、《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