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万紫千红的春天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6-02-26 00:00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下面一起来欣赏下吧!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品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作品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创作背景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介绍

  朱熹(1130.9.15-1200.4.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相关阅读
1 相思诗句与柳树有关的

有一种默契叫做心有灵犀,有一种感觉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做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做度日如年。下面的相思诗句是与柳树有关的,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 【查看全文】

2 古诗中写秋天的诗句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这写的就是秋天的美景。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古诗中写秋天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古诗中写秋天的诗句篇一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 【查看全文】

3 表达思念的诗句图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下面是有关表达思念的诗句图片,欢迎大家阅读! 表达思念的诗句图片篇1:中秋思念的的诗句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地 【查看全文】

4 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我们一起学习吧。 一、汉魏诗月亮的诗句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查看全文】

5 父亲影响孩子的诗句

父爱如风,无论风强风弱,总是尽量吹散儿女的汗水和烦恼。 父亲影响孩子的诗句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 【查看全文】

6 描写思念情人的诗句

独倚西楼,数着流淌的时光。只盼远方的燕子,衔来你的消息。莫让我的铁骨柔情,你的琴心妩媚,在守望中,心痛成冢。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多情只有春庭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