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50字


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16先辈的旗帜观后感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主要讲了那些红军们不怕远征难,他们信念不宜,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故事。

首题曲由TFBOYS唱“开学第一课”。这次的课程还要从三棵柳树的故事说起,在80年前的一天。红军经过了漫漫征程,来到了四川的若尔大草原,在红军队伍里,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侯德明,他的老家是湖南。他从老家出发的时候,从柳树上折了一根柳枝拿在手里,而这一路上,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但是在长征的路上,他和他的爸爸妈妈走散了。一直是红军的叔叔阿姨在照顾他,走到四川的时候,侯德明生了重病,没法再走了,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给了当地的藏民。侯德明把自己手中一直拿着的这根柳条插在了茫茫草原上,80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了耄耋老人,而当年的这根青青的柳条,也长成了清翠的柳树,当地的百姓都管他叫红军柳。柳树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们,他们告别各自的家乡,经受了战斗、饥饿、寒冷,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最后用自己的双腿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侯勇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爷爷在长征路上写的: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海,乌蒙磅薄走泥丸......然后主持人们就邀请了很多红军们讲述自己的长征故事。最后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升旗仪式,这个升旗仪式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长征永远在路上。从长征路到飞天路我们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信念不宜,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接过先辈的旗帜,传承长征精神,不改初心,努力向未来加油!



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50字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6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