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夏山学校》
选择共读《夏山学校》这门课程,源于参加新教育的学习时,很多老师在讲座中,在交流中提及过这本书,未开始读,名气早已与所耳闻,所以很庆幸能加入这次的学习。
花王老师布置了我们第一次的预习作业:要求通读全文,找全书的关键词,并简单介绍,再梳理夏山学校和自己教育观念的异同。
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捧着这本书来读。《窗遍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和这所夏山学校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准确来说,夏山学校是巴学园的原型。
在夏山,提及最多的是“自由”。你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想什么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喜欢什么“规则”,就在学校大会中已投票的方式解决……孩子们有一个绝对宽松的成长环境。但,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们---并且只影响他们的事情。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整天玩耍,因为工作和读书这影响他个人,但他不可以干扰到别人。这种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孩子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想要什么。夏山给予孩子们这种自由,有的孩子甚至在外面游荡三年不去上课,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比较,有哪一位家长或老师能容忍一个孩子在校园游荡三年不进教室学习,不要说三年,就是三天,恐怕就不行。但夏山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再自由的教育,也应该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非常认同这一点。
第二个关键词“认同”。夏山的孩子们知道,他们是被肯定的。在夏山,是爱在治疗一切,是认同和自由在治疗一切。尼尔校长的“个别谈话”,是再对这些孩子的认同基础上开始的,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结”,让孩子们在夏山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被认同,被肯定,让孩子找到了自己,收获了自信,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能够更积极的面对生活。
第三个词:追求幸福,寻找兴趣。 “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在于寻找兴趣。”“教育也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书本不是唯一,读书也不等同于人生。当然,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
在夏山,有的孩子直到15岁,才能专心读书,放在我们当下的家长又有哪一个能做到?哪一个能允许?况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允许,即使我们认同这样的理念,我怎么就觉得在这儿难以实现呢?那么结合我们的教育现况,我们的教育更应倾向于孩子生命成长的状态,让孩子再成长的道路上选会选择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方式----不畏惧,能快乐地工作,积极的生活!即使我们改变不了当下的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走进夏山,学会教书,学会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