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游张謇故居的作文500字


范文一:张謇故居一游作文

有各种各样的人,清末状元——张謇,是我们常乐人的骄傲。

今天放学,爸爸到我去张謇纪念馆去看。门前是两个石狮,似乎是古代的官府。

一走进大门里,便看到一尊掩映在花草树木里的张謇雕塑,他仰天遥望,似乎在欣赏景色。张謇纪念馆里到处是花草,充满了生机。鸟儿在欢唱,似乎在欢迎我。

导游--舅舅给我介绍说:“这里有六大景观,荷花池、古银杏树、还有九曲桥、和小假山、和张謇的出生介绍碑、还有他的历史陈列馆。”说完了,领着我来到了一课银杏树前。

这是银杏树,我走了进去。我见过婀娜多姿的柳树,挺拔坚强的松树,就是没有见过像张謇故居那样的古银杏树!古银杏树真高啊!能比得上一幢三楼的房子了!古银杏树真老啊!足足立了四百余年了!古银杏树真粗啊!五个小朋友都抱不住!它像慈祥的妈妈,展开双臂拥抱我们。

这是张謇的历史陈列馆,里面有这张謇曾写过字迹和介绍,里面还有张謇的介绍,张謇建的小学的石牌子还有为张謇刻的诗,字字有力,句句深沉,使我云里云雾的搞不懂。张謇的字更令人拍案叫绝,很潦草,但是撩草中带着有力,带着一种书法的高贵,令人无比称赞。还有张謇考上状元的急书,我不禁啧啧赞叹。张謇的座右铭是:九百九十九。

我们到九曲桥了!九曲桥名副其实,弯弯曲曲,像一条卧龙在张牙舞爪。我们一点点穿了过去,四周是湖面,花红草绿,景色及是优美,无人能从这种画一样的诗意景色中脱逃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我们还看了荷花池,但这里不是夏天,所以是枯的…

看了这些,我对张謇的了解更深了,张謇使我们常乐的骄傲,张謇纪念馆更是常乐为张謇而建的杰作!

范文二:游张謇故居作文

南通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纺织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南通过去太偏僻,直到前年我才第一次到了南通。现在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陆续建成,紧临上海的优势开始显现,南通已经开始了腾飞。昨天上午,先是前往苏通科技产业园和狼山风景区参观游览。之后,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了张謇故居。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时“命背诵千文,竟无伪。”自1874年起,他先后投身于孙云锦(时任通州知府)、吴长庆(淮军将领)幕下。作为吴的主要幕僚,他参与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深为吴氏赏识。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岭,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张謇故居大量的图片让我感到震惊和赞叹。张謇当初创办的实业,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形态,无所不包。先由纱厂起家,而后发展到盐场,再到淮海银行、女工学校、商科学校、农业学校、科学实验室、大学、幼儿园、养老院、犯人教习所、警察队伍等等。一个国家要考虑的,他都想到了。在张謇先生的小楼里,还有两副对联深深吸引了我:一副是“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与子言孝与父言慈”,另一副是“白饭道德,黄金时间”。现在的南通,大大得益于张謇。南通城市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张老先生当年苦心经营的文教、纺织等,基础不可动摇,我们现在都能看到张謇的痕迹和他对南通的深厚影响。

下午,返回宿迁。

范文三:游张謇故居500字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美丽的菊花正在开花,挺拔的松柏依然是那样苍翠。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去张謇故居。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仿清的门楼,门楼的匾额上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謇纪念馆”,门楼外有一左一右,一雄一雌的两只石狮,它们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一块照壁上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诺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绕过照壁,走过张公祠堂,就来到了张謇纪念堂。这是一幢大约大2000平方米的洋房,里面记录着张謇的一生。我一边走一边看,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将脚伸进坛子里,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呢。一看介绍,才知道,这时夜读三更的故事。走着走着,我看见了另一则雕塑,一个年老的人,拿着毛笔,旁边有两个人,正拿着一副字欣赏着,我想这应该就是张謇卖字的故事吧!我左看看,右瞧瞧,又一则雕塑吸引了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手,而妈妈却准备接过一些钱,是谁在给钱?原来是张謇,我想,可能是张謇正挑着扁担回家在路旁发现了一块钱,他往四周看看,见到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正着急地寻找什么东西,他赶紧上前询问,他们一听就笑了,开心的接过钱。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状元山上的亭子,亭子里,大家都去撞了撞“金榜题名钟”。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张謇故居里的这棵苍天大树“古银杏树”,他已经四百岁了,依然是那么挺拔,那么苍翠,似乎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

快到中午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