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心得体会800字


1、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读后感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年近九十的愚公居然决意与全家人把高山移走。有人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聪明的举措,也有人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显然愚公选择的是最麻烦的方法,既浪费时间,有浪费人力物力。但想深一层,看到的不再是不自量力的愚公,而是他那不畏惧于大自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果两者相反,又怎么会有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流芳百世的愚公精神呢?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不计其数的“愚公”后代,移走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有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过草原,攀雪山,一道道的难关磨炼着他们。他们不因为古人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哀叹而退缩,不然又怎么有了毛主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诗句呢?正因为红军们的不屈不挠,才有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他们都是不愚的愚公。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管是那一位位日以继夜在前线抢救伤患的解放军,牺牲自己性命保护学生的老师,还是那用坚强意志力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伤者,向受灾地区提供物质支援的热心人士……他们每一位都是发扬着愚公精神的新一代愚公。

谁说愚公只存在于《列子》中的《愚公移山》?谁说愚公精神不适用于当今的时代?愚公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在于他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在于他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愚公不是寓言中的一个人物,愚公精神也永远不会消失。国家一代代的继承人正在成长,在这中间或许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愚公,发扬着难能可贵的愚公精神,把它升华,让它一代传一代,流传千古……

2、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心得体会

精卫扇翅填海,问为何——只想水滴石穿;

孟母断织教子,问为何——只盼望子成龙;

愚公举具移山,问为何——只求方便于民,服务万千。



愚公移山如果在现代社会的话可以说这是种“愚”。可是这“愚”为什么可以流芳百世,被人们所歌颂呢?可能这是大智若愚吧。在我所看来愚公不愚,更可谓称其为智。

原因的话,有三点为常人达不到的“智”。

其一,吃苦耐劳肯坚持。佩服愚公的毅力。磨杵成针非一时之事,移山开路也非几年之时。在几年里,夏可谓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冬又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条件有多差,可就算是这样他也毫不退缩,一如既往地干活。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把我们放在这种深山老林的话,开始免不了抱怨几声,一段时间的话会想方设法地离开,时间久了的话,恐怕会精神崩溃吧。所以娇贵的我们才会佩服愚公几人吧,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种“智”吧。

其二,目光长远有见地。愚公为什么可以这样被说呢?在《愚公移山》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人,名为智叟。他可谓是锋芒毕露,与愚公俩人争锋相对,双方各执其词,互不相让。最后,理所当然地智叟无言以对,理屈词穷。这个智叟目光比较短浅,认为愚公凭借着风烛残年是无法撼动王屋。太行二山。可愚公不这样认为,他则提出一番话:子子孙孙无穷尽,王屋太行却不增,子孙增两山减,移山开路会实现。句句在理,智叟哑口无言。这又为一“智”。

其三,为民服务做贡献。人的生命像一条线,我们如果无法延伸它的长度,还可以加大它的宽度。愚公很有智慧地帮百姓解决问题,增加了生命的宽度。想起文天祥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念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古至今多少英雄都不断追求自己的重量,渴求自己的重量。可以断定这也是一种“智”。

三人成虎,三点为实。“智”亦“愚”人们各有各的想法,“对”与“错”人们各有各的判断,“实”或“虚”人们各有各的借鉴。于是,我便认为愚公为“智”。“对”。“实”,便确定愚公似愚,却不愚。如果旁人非要说他是愚,也只能说他是大智若愚吧。

3、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再读愚公移山

今天,妈妈检查我语文月考的附卷。当看到第四大题中“(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那道题时,妈妈问我:“你现在知道愚公的故事了吗?”我摇摇头。妈妈说:“我找给你。”

妈妈让我看了标题是“愚公移山”的古文,又把现代文找给我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所以叫开门见山)。(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故事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