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之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对祖国的最大贡献是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他小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淘气而聪明的孩子,他的本名其实是叫做李仲揆。在十四岁的时候,他到外地求学,需要在一张纸上填写个人信息,不过他当时把名字的一项看成了年龄,于是就在空档里填上了“十四”,他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把“十”字加了一撇一捺和一个“子”字,变成了“李”,可是,如果只是叫做“李四”的话,未免不太好听,就在发愁的时候,他从一块牌匾上看到了“光被四表”四个字,他认为“光”字寓意非常的好,于是就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于是大名鼎鼎的“李四光”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其实这件事情要说的是李四光聪明而又懂得变通。
爸爸还告诉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当时看到的牌匾上的字是“光被四表”,而不是其它的一些字,“光被四表”这几个字很符合他当时的需要。我问爸爸“光被四表”是什么意思?爸爸告诉我说:“一幅画画好后,需要展示,于是人们就用漂亮的木头做成框,将画固定到框里;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光被四表’的‘光’就比如是画和人,而‘四’在这里就是画框和漂亮的衣服,‘四光’就是被‘四’装扮起来的‘光’。”所以李四光也是一个幸运的人!
扩展阅读:李四光的资料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冰川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古族人。1889年生于湖北黄冈。1971年4月29日卒(zú)于北京。1905年留学日本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1912年到美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1919年获地质硕士学位,192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科化石有精湛(zhàn)的研究,奠(diàn)定了海相石炭二叠(dié)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实践(jiàn)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的途(tú)径(jìng)。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jīng)湛(zhàn)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yì)。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qiān)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纪念李四光,1989年中国设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