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其人其词

发布时间:2018-02-16

  文学,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社会,而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形式。任何文学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并且打上了个人生活与情感的痕迹。作为一种重要文学形式的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同样能够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体现作者的个人生活环境。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一生经历坎坷,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北宋与南宋初期之间,其人其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①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喜读书,工于词章,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代的李清照便工诗善词。李清照五六岁时,便随着作了京官的父亲来到了东京汴梁。作为开明士大夫家庭的女孩,她不会像乡村地主家的女儿那样闭塞,深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她可以划着小船,在莲花深处嬉戏,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市,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了她的情操,丰富了精神生活,也为写出个性鲜明的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部分诗词无不她反映出她少年时代的幸福生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多个字,描绘出一幅幅划船游乐、在荷花深处欣赏美妙自然的图画,刻画出作者醉心自然、活泼灵动、富有少年激情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少年时代的清纯、可爱。她的另一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也非常经典,“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一位少女在自由自在完了之际,突然有人到来,匆匆忙忙躲避却又心怀好奇,装作赏花闻香、其实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的样子。《浣溪纱`闺情》、《点绛唇`寂寞深闺》等词作亦折射出代情窦初开而又接受封建礼法束缚的复杂感情;总体格调明快,动作富有旋律,表现出其少年时代生活的幸福与平静。

  青年时代的李清照曾经有过一段美好幸福的生活。②她18岁时与当时北宋右丞相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个情投意合,关系融洽,共同研究金石书画,研究诗词创作,在技法上也日臻成熟。和少年时代一样,这个阶段的李清照生活还比较平稳,而且北宋政治暂时未出现大的波动,所以其诗词仍然局限于个人情感世界,表现女性的柔情和内心思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篇精彩的《醉花阴》是李清照写给在外地做官丈夫的,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表达了独居的寂寞、凄凉、孤独和心灵的暗淡,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的眷恋和思念,展示出一个古代知识女性鲜为人知的的奇特内心世界。《凤凰台上忆吹萧》、《一剪梅》、《蝶恋花》、《醉花阴》、《好事近》、《行香子》、《念奴娇•春情》、《怨王孙•春暮》等作品都表现了少妇时代的缠绵悱恻,表达了离愁别思,这也说明李清照是情感丰富、珍惜家庭生活的知识女性。中国古代男性描写生词别离的诗词比较多,古代出现的杰出女词人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李清照在古代词坛独树一帜,成为描述女性情思内容的典型代表。与唐代柳永的《雨霖铃》等一批类似作品相比,李清照的作品情感更加细腻、逼真。

  随着北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新旧党派之争的愈演愈烈,李清照的家庭也受到了牵连,对李清照诗词的内容产生的了巨大影响。腐朽的北宋王朝根本无心认真备战,无法抵挡北方少数民族女真的进攻,公元1127年,金攻破了③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徽宗的儿子、钦宗的弟弟赵构南逃,在④建康称帝,成为宋高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难以有家,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异乡漂泊,人地生疏,故乡遭到了外族蹂躏,给她带来了极大痛苦和沉重打击。然而更大打击还在后面,丈夫赵明诚满腔热血,一心想收复失地,然而却于1128年病死在建康。无依无靠的李清照进入了最为暗淡的阶段。为了继续坚持生活,李清照顶着世俗之风被迫再嫁,而第二个丈夫发现她贫穷的一无所有,便对她拳脚相加,使她的生活更加沉重、抑郁。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面对丈夫去世的打击,面对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面对再婚再嫁的痛苦,李清照的诗词具有以下特点。

  一反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真实再现个人生活的凄苦。

  作为乱世中流浪异乡的女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历经了家庭生活的风风雨雨,忍受了常人无法体会的寂寞,抒发自己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成为中年时期诗词的一大特色,这个阶段,她的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诗词《声声慢》的内容,也是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作者从个人的生活和感受出发,描写了陋室内清苦孤寂的生活和室外万物萧条的秋景,抒发了对死去丈夫的怀念。本词万般悲苦的心情与异乡黄花飘零、凄雨冷风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读这首词,联想一下作者身世,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不堪忍受。她的词作《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摊破浣溪纱》等都是李清照中晚年寡居,凄凉孤寂心态的写照,是她晚年心绪的展现和生活的缩影,真实再现了个人的流浪生活,折射出流亡江南的北宋知识分子的艰难生活。

  二表达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展示民众抗金的精神风貌。

  热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族命运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鲜明特色。作为历史上少有的知识女性,李清照虽然属于婉约派的代表,其诗词以凄婉为主要风格,内容以抒发个人情感体验、描写周边生活为主,但是她仍旧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者,这一点与古代其他撰写风月诗词的世俗文人有着本质区别,这也是其诗词流芳千古的一个重要因素。晚年的李清照殚精竭虑,编撰了《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看到金兵野蛮地烧杀奸淫,横行霸道,肆虐中原,李清照十分悲愤,她积极呐喊呼号,主张北伐收复中原,攘除外夷;看到南宋统治者倒行逆施,破坏抗金,她义愤填膺。她曾经一改以往的婉约风格,写出了一首雄浑奔放、颇有豪放风格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借项羽的宁死不过江东,讽刺徽宗父子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痛快淋漓地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收复实地而甘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其词《渔家傲》《永遇乐》等都表达了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愤恨,暗示自己空有才学却无法救国的无奈。李清照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南宋民众群情激奋、风起云涌、积极抗金的热情,展示了汉族普通百姓抵御外侮的决心。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行香子》宋词鉴赏

行香子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 【查看全文】

2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赏析: 此词也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浣溪沙·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李清照《浣溪沙闺情》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 【查看全文】

4 李清照那飘摇的一生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生平】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用 【查看全文】

5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