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酒词中的情感世界

发布时间:2018-02-16

  李清照嗜酒,透过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渍词作,词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经历便凸现于世人面前。

  少女时期的天真、优雅、浪漫任性;少妇时期的缠绵、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感都寄情于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酒造就了她灵敏善感的气质,是酒延续了她丰富多彩的诗词生活,甚至可以说酒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光彩。在她的词《如梦令》中,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展现的却是小船迷航争渡的场景,鸥鹭的鸣叫盘旋,荷花的摇曳灿烂,少女酒醉颜飞红霞的娇憨。一切都关和了酒。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词中的少女遣兴游玩,至醉而归,她的才华和行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是如何成长为一位超越时代限制而才力华瞻的女词人的,为何她能饮酒而醉,醉酒而归?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熏陶的?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就要走进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经典的饱学之士,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同时,李格菲的文学造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苏轼的赏识,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刚正不阿,为官非常的廉洁。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又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和一位“亦善文”的母亲,为李清照创造了一个开明的、文学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加之,宋朝民族融合,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已经超越了时代对一个女子的限制。

  正是因为生于书香门第,又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成就了她在诗词文赋及音律上的成功。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饮酒游玩,拥有把酒邀明月,共赏梅花的卓越风姿。

  然而,在她的词作中,因欢愉之情,以酒遣兴的作品很少,更多的是以哀苦的心情写酒。无论是短暂分离的闺怨、无子的烦恼,还是死别后的思夫、孤寂,她都寄予酒,酒成了她缓和心灵痛苦的灵丹妙药。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志趣相谐,嗜爱古器书画,又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后来,在随夫屏居青州乡间时,又在“归来堂”中一起从事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的考订、鉴赏工作,并完成了《金石录》这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甚至还玩“智力竞赛”——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较胜负,为饮茶先后。

  由此看来,词人陶醉于夫唱妇随的生活中,本不应该有哀苦心情。但是,为何在李清照诗词中有多缠绵、闺怨、苦恼、思夫。她怨什么呢?又为何苦恼?

  事实上,这与词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一,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有他自己的事业要干,如读书、求学、交友、处理政务、还有相应的应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须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着闺中的李清照。夫妇之间分离就成了常事。那习惯了和赵明诚喝茶饮酒的李清照离开丈夫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独饮,黯然神伤的闺怨:“酒意诗情谁与共”。

  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拥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他们在外边的寻花问柳,也并非太丢脸的举动。所以,出于对丈夫喜新厌旧,移情别恋的忧惧,闭门待在家中的妻子会滋生出自怜幽独的孤寂情怀,也就是自然的事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贸然断定赵明诚曾有过这样的举动;也不能断定李清照一定会这样想。但,一个少妇,独守空闺有会想些什么呢?“而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赵明诚病故情况时提到过‘分香卖履’的典故(曹操临死时嘱咐,将香料分给众妾,宫女们则可做鞋子养活自己),从中或许就可以演绎出赵明诚曾有过外遇和纳过小妾的情况。”

  二则,李清照终生无子嗣,在封建社会家庭这便是大逆不道。一旦赵明诚离开,我们的词人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闺怨中

  正是上述的两个原因,凡是遇到夫妇的分离,李清照就催生了思夫情愫。往往寄情于酒的词人,在这种时候更是借酒浇愁,洒脱与诗词与酒的奇妙境界。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不久,夫妇两地分居,时届重九,思念之情尤其强烈,便写了首词寄给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把闺房中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当日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的感情表现的很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说明了白天的寂寞。“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说明了晚上夜间的孤独。“嫁接又重阳”点出了季节,这里有佳节重阳为反衬。这样的佳节,赵明诚不在,不能一起饮酒对诗,从早到晚都是孤寂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东篱就暗示着菊花,说自己在种满菊花的地方拿着酒杯,小口揠着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黄昏后”说的正是最寂寞的时候。可见,她独自一人在菊花前已经很久很久了。“有暗香盈袖”隐隐之间有阵阵菊花香气飘到衣袖中。闻到花香想起思念的人,真想与他一起共同欣赏。可思念的人不在身边,路途遥远,采花送去又办不到,惟有写下我的思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几句出人意外,又在人意之中。前面写的思念寂寞之情已不少,这里笔锋突转,不再直说相思怀念,却道菊花清瘦,帘内的人也一样清瘦。

  由此以往,长亭边,古道旁,安排酒宴夫妻二人把盏话别“阳关四叠,唱千千遍,泪湿罗衣脂粉满。”可该走的还是要走;“惜别分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从此以后,便是剪不断的相思,浇不透的浓愁。独守空闺时,酒是他暂时忘掉分别的寂寞和独处的闺怨。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漱玉词读后感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 【查看全文】

2 李清照写的词声声慢

《声声慢》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他的词用的是仄韵格,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是经典之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 【查看全文】

3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

【作品介绍】 《点绛唇闺思》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这样全面地、 【查看全文】

4 论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导读】一剪梅,是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代表作品有: 【查看全文】

5 李清照那飘摇的一生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的生平】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用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一剪梅(月满西楼)》 一剪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