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2-16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清照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如果把20世纪李清照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的话,从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共发表论文24篇,出版专著4部,揭开了20世纪李清照研究的序幕 (据周桂峰《李清照研究回顾与展望》,《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从1949年到1966年,李清照研究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先后发表论文约70篇,专著3部 (据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特别是从1959年到1964年长达六年的李清照学术大讨论中,对推动李清照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时至今日,李清照研究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二十多年里,据不完全的统计,发表的研究论文约300篇,出版各类专著及资料汇编约10部之多。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努力拓展研究的领域和空间,从而使李清照研究出现了真正繁荣的局面。鉴于此,本文打算就新时期李清照研究的现状做一些梳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料。

  一 生平事迹研究

  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进入新时期以后,王延梯先生认同前人的观点,在其《李清照评传》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将李清照的生年确定为公元1084年。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署年“绍兴二年玄 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 (《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一文中则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其次,关于李清照的里籍,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诸说。认为李清照是济南人的依据是,其父李格非是济南人,故李清照的出生地自然是在济南。后来,俞正燮在考据《古欢堂集》的基础上写下了《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一诗,遂认定李清照“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山东通志》卷三十四《疆域志第三·古迹一》采用了此说,认为“李清照故宅在柳絮泉”。长期以来,这两种观点一直争执不下,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说。如于中航根据发现的新资料,认为李清照的故乡当在宋济州府的章丘县明水镇 (《〈廉先生序碑〉及李清照里籍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6月15日) 。于中航的资料来源于1980年山东省文物管理部门在章丘县明水镇西三华里的廉坡村发现的《廉先生序》石刻,《廉先生序》一文是李格非为已故“里人”廉先生所写的纪念性文章,末尾署有“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一语。绣江是章丘的别称,以境内绣江得名。石刻所在地廉坡村,恰好在明水河西三里处,可知李格非、李清照的故乡应是章丘县的明水镇。此后,靳奉尘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月8日) 一文,出示了李格非的撰文,以证明李清照的故里确实是在章丘,这一观点对李清照的故里在济南或在历城的诸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至此,似乎李清照的里籍当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撰写《廉先生序》的李格非是否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呢?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依旧不能作为定论。

  其三,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宋人笔记中有关于李清照晚年改嫁张汝舟的记载,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又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狙侩之下材”,“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等语句,所以,历代均有人认为李清照晚节不保,以改嫁张汝舟一事诋毁李清照。明清之时,曾有俞正燮、陆心源为其辩诬。进入新时期以后,这一问题再度引起争论。如刘忆萱针对黄盛璋的观点发表了《李清照研究中的问题:与黄盛璋同志商榷》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认为黄盛璋提出李清照“晚年改嫁” (分见《李清照事迹考》,《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李清照与其思想》,《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第2期) 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理解和主观臆测的论断”。之所以会出现李清照“晚年改嫁”的说法,是因为李清照南渡后“写了些托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对统治集团的揭露和批判是极为尖锐的”,所以,有人“借端闺阃”之事来诬陷李清照,其实,李清照并未改嫁。与此同时,郑国弼发表了《李清照改嫁辨正》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对李清照《报内翰綦公崇礼启》一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考证,认为“李清照五十岁而犹改嫁,根本不是事实”。与此同时,荣斌也发表了《“清照改嫁”难以否认》 (《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 一文,依据《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一语,指出这显然是指媒人的花言巧语。在这一篇文章中,他又从诠释《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的“怀臭”、“抱璧”、“刘伶之肋”、“石勒之拳”、“谈娘善诉”、“李赤入厕”等典故入手,认为这是“借以说明新夫品质卑劣,与自己无法匹配”,“追悔莫及,唯有涉诉,以求解脱”。因此,荣斌得出了李清照确实曾经改嫁的结论。荣斌的观点引起了时人的注意,黄墨谷发表《为李清照“改嫁”再辩诬:答容斌同志质疑》 (《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 一文与之进行争论,他指出:李清照曾遭“颁金通敌”的诬陷,而“改嫁”说犹如“文革”时的不实报导,属于诬陷之辞。更何况,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故虽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誓言,因此,李清照未曾改嫁。张学忠《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一文则以承认改嫁为前提,认为“改嫁一事绝非李清照的污点,而且又一次证明她藐视礼教的传统世俗观念”。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之创作风格

李清照 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查看全文】

2 李清照晚年改嫁考究

婉约派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1084年-1156年),几乎无人不晓,特别是济南人更是引以为豪。她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中年以后适逢乱世,流浪不顺,屡遭变故,特别是在晚年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 说教材 《如梦令》之常记溪亭日暮是H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每周一诗的其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 【查看全文】

4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查看全文】

5 李清照浣溪沙翻译及赏析

导语:浣溪沙是李清照易安早期的作品,活泼自然。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浣溪沙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浣溪沙闺情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新荷叶·薄露初零》

引导语:《新荷叶薄露初零》的作者是李清照,虽然是寿词,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原文以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新荷叶薄露初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