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下面是这首词的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学习总目标】
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感悟《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愁”情及其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3.初步感悟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自主学习】
一、巩固旧课
1. 背默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此词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无忧无虑 的生活和 闲适 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乐 ” 。
二、进入新课
1.诵读《声声慢》。
2.这首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句话直接传达出了这种感情?并指出词眼所在。
答: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南渡后的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 愁苦 感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传达了这种感情。“愁” 是该词的词眼。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 婉约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3.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 《醉花阴》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 《武陵春》 、《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
4.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后主李煜 和 南宋时期的李清照 。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
辛弃疾(字幼安) 并称为“济南二安”。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 凄凄惨惨戚戚 戚戚: 忧愁悲哀的样子。
(2)乍暖还寒时候 乍: 读zhà,初,刚。这里指写深秋忽冷忽暖的多变气候。
(3)最难将息 将息: 调养,静息。
(4)有谁堪摘 堪:能够。意思是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
(5)怎生得黑 得:捱得到。怎样挨得到天黑呢。
(6)梧桐更兼细雨 更兼:更加上,更夹杂着。意为细雨打在梧桐上。
(7)怎一个愁字了得 了: 概括。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
五、朗诵课文,初步感受
①听录音朗读。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②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和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合作探究】
《声声慢》创设凄凉意境,传达愁苦感情出奇美妙,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最突出的手法有两点,请把它概括出来,并举出具体例句。
答:1.借叠字的运用,直接渲染凄凉心境。(直接抒情)
2.借情境意象的铺叙,间接表现悲苦心情。(间接抒情)
具体例句是:
直接抒情的:“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的:①借铺叙情境抒情的:“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②借意象描述抒情的: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目标检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次第:光景、状况。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损:指菊花在风雨中凋零满地,显得非常衰败。一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损,词尾,无实义,相当于“煞”。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时候。
2.将诗歌散文化是理解诗词的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请将《声声慢》改译成散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旧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能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捱(ái)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是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了呢!
3.背默《声声慢》。
《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导学案
第二课时(老师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巧妙运用叠字、铺叙和借助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对作品进行鉴赏,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3.把握《声声慢》中的沉重复杂的离乱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自主研习】
一、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这一句话在
形式上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怎样的作用?又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答:这个千古绝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形式上特点是:巧妙运用叠字(14个字,7组叠字)
在全词中起的作用是: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使全词富有音乐美,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增强了感情。
抒发感情的手法是:十四字,三个叠字句,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同样是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感情极为强烈。
【合作探究】
《声声慢》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是诗人遇人不淑、颠沛流离和孤苦无告的反映。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纵观全词,创意传情出奇美妙,妙就妙在创设两个场景、五幅画图来表现一个离乱女子抒发国破家亡的悲痛哀愁之情。
一、阅读全词,从内容层次入手,探究作者创设出的两个形象场景。
①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神态、环境、心情三方面创设出第一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若有所失哭泣寻觅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哭泣寻觅 )
②余下所有诗句通过意象描述创设出第二个形象场景:离乱女子孤苦无告哀怜独坐的形象场景。( 离乱女子哀怜独坐 )
二、探讨两个形象场景包藏的五幅画图。
请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仿照示例样式,用第一人称“我”描述作者构思的图画,再立上标题,然后概括写出离乱女子的悲苦心境。(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然后向全班展示。意思对即可)。
示例:第一幅:陋室冷清图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神态),可眼前一片冷冷清清(环境),什么也没有,一股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心情),我坐立不安,彷徨无主,肠痛心碎,伏枕而泣。
——离乱女子若有所失,低声呜咽、泣不成声。
第二幅:秋寒风急图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
——离乱女子疲惫叹息: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
示例:第三幅:旧雁南飞图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相关阅读
1 古文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得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得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得纯洁心灵。全词以 【查看全文】
2 李清照《孤雁儿》赏析引导语:《孤雁儿》词牌名,是南宋李清照创作的词,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引导语:《孤雁儿/御街行》为咏梅词,应作于赵明诚病殁之后。表现了女主人对亡夫的缅怀悼念及对亡灵的慰藉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诗的原文赏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 【查看全文】
4 李清照与婉约派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 【查看全文】
5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的《声声慢》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了,下面随小编来回顾一下吧。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