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阅读练习题

发布时间:2018-02-16

  引导语:如梦令作者是李清照,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阅读题,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 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 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

  2.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三:

  1.如梦令 李清照中“常记”“日暮”“溪亭”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词中对人物动物的描写运用了那几个动词?

  1、“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2、动词有“常记”“醉”“知”“入”“回舟”“争渡” 这是人物的;“惊起”是动物的

  1.(1)《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___,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___,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___”和“___”.

  4.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C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婉约词句中的女性意识

在古代社会留下的诸多痕迹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男性意识的各种体现。而对于女性意识来说,往往我们看到的是旧社会压迫下的假象和被封建文化愚弄的悲哀的女性性意识。 然而,李 【查看全文】

2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

导语:《声声慢》紧扣悲秋之意,书法作者感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声声慢》原文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词《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原文赏析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上片咏梅,下片写赏梅,不仅写活了梅花,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赏梅的矛盾心态。全词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查看全文】

4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翻译赏析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是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词,写作时间只知道是某年的三月初三。此词是李清照生活安定时期召集亲族聚会饮宴后有感而作。但是美好的春光月色,意在消愁的酒宴, 【查看全文】

5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

引导语:《一剪梅》作者是李清照,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下文是原文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剪梅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1084—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