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一剪梅的赏析

发布时间:2017-12-29 00:00

  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李清照的一剪梅的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赏析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与阶级限制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但李清照是幸运的,与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与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词中有两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可怜她生不逢时,在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更不用说李清照了。当赵明诚外出做官时,她只能独守空房,无法与丈夫一起分享工作与生活的酸甜苦辣。想当初她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她沉醉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与忧郁。

  再者,通过这首词,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李清照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腻深沉、至情至性的女人。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情感上形成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是相思愁苦挥之不去的魔绳。爱的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是一种甜蜜的忧伤,只能偷偷地咀嚼。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千古绝唱,成了她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但爱情是沉甸甸的奢侈品,多用心细想,就会愁肠百结,心力憔悴。而一个多情细腻敏感的人总是受伤很深,真应了“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时空总是在折磨有情人,天妒多情之人!

  一个惆怅孤独的少妇,徘徊在家门前盼望自己远去的丈夫早归。“红藕香残玉簟秋”,目睹屋外荷塘里荷花凋残,回屋倚靠竹席冰凉,一阵秋风袭来,不禁打了寒战,好冷啊。此刻她多么需要丈夫的热烈拥抱,温柔呵护啊,而丈夫却远在千里之外,所以相思愁苦只能越来越重。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他们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竟然达到了事业与爱情的完美结合,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却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这个经典爱情故事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与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泾渭分明。女主人公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与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有质的不同。“花自飘零水自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与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更是她满腔热忱,怀着无限柔情,执着等候夫婿归来的情感宣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引导语: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一剪梅》与纳兰性德《浣溪沙》这两首诗。 《一剪梅》①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②秋。 【查看全文】

2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赏析 这是一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与《钓台》诗

引导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七言绝句诗《钓台》,表达了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清照与《钓台》诗的渊源故事,欢迎大 【查看全文】

4 宋代名媛李清照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贵族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是位身上带点风雅气息的官员。据宋史本传说,李格非工于词章,文字活泼,叙述传情生动 【查看全文】

5 才华横溢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老爹李格非是著名学者,曾经被苏轼看好,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李清照的老妈也不是一般人,虽然现在还弄 不明白她到底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还是汉国公王准的孙女,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声声慢写作背景【附赏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