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夜闻杜鹃》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鉴赏: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 。客中无聊,寄之于梦 ,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 ,“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 ,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 :“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 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 )。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 :“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 ,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 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 。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 :“况半世、飘然羁旅 !”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相关阅读
1 陆游书愤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唐宋诗词,第三课选了六首唐宋诗,其中《书愤》是最后一首。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 【查看全文】
2 《临安春雨初霁》《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小楼一 【查看全文】
3 陆游诗《游山西村》赏析【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 【查看全文】
4 陆游《示儿》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查看全文】
5 陆游的诗词鉴赏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查看全文】
6 陆游是什么诗人 陆游被称为什么引导语:陆游是宋朝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有诗圣,小李白的称号,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陆游的信息吧。 陆游是什么诗人 陆游字务关,号放翁,是南朝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写过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