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相关阅读
1 卜算子咏梅陆游写的
《卜算子咏梅》由陆游创作,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写这首诗?下面是相关的知识学习,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原文】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 【查看全文】
2 陆游最有名的诗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查看全文】
3 陆游诗《游山西村》赏析【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 【查看全文】
4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 【查看全文】
5 《游山西村》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导语:陆游是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游山西村》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 【查看全文】
6 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原文鉴赏《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是陆游晚年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对前线战斗生活的念不忘,对抗金事业无人可以托付的极端忧虑和对自己始终不遇的无限愤慨,表达了自己浓烈的爱国感情, 【查看全文】